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食譜 - 飲食養生的“五味”

飲食養生的“五味”

辛,酸,甜而緩,苦而堅,鹹而軟。

——《黃帝內經·蘇文·藏氣法論》

酸入肝,苦入心,甜入脾,辛入肺,鹹入腎。

——《黃帝內經·蘇文宣明五氣篇》

陰生五味;陰五宅五味傷。所以味道太酸,肝氣生津,脾氣獨特。味道太鹹,又壯又累,肌肉短,心裏壓抑。味道太苦,心氣滿喘,腎不平衡。味道太甜,脾氣潮,胃氣濃。味道太刺鼻,筋骨松弛,精神中樞。

——《黃帝內經·蘇文·怒上天》

中華民族的飲食養生文化博大精深。從古至今,許多文人墨客和養生人士在詩文作品中都提到了飲食養生的各種經驗和方法,為後世的飲食烹飪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其中,五味學說作為飲食養生的始祖和基礎,最早見於《黃帝內經》,後經後世醫家補充,逐漸完善了五味學說。

五味是酸、苦、甜、鹹。五味首先由口中的味道來鑒別,這是食物真實味道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觀察,不同的藥食味作用於人體,產生不同的反應,產生不同的治療效果。換句話說,五味不僅是食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和食物功能的具體描述。

《蘇文·藏氣論》指出:“辛而散,酸而苦,甜而緩,苦而堅,鹹而柔”。這是古人對五味功效的高度概括。其中包括:

辛、能散、能行,是指辛的藥物和食物有散、行氣、活血的作用。比如生姜發散性寒;蘿蔔、芥菜頭氣消食;紫蘇葉發汗解表,氣寬;紅花活血通經等。

酸是澀、澀、澀的,有澀、澀的作用。比如烏梅可以斂肺止咳,蘋果可以止瀉,楊梅可以止渴止瀉嘔吐,石榴可以止瀉止血。

甘、補、和、緩,即有補、中和、調和藥性、止痛之功效。比如,人參可以大大補充元氣,麥芽糖可以止痛,甘草可以調和藥性,解毒食物中毒。

苦,能泄,能燥,能壯,有清熱降氣,通大便,燥濕之功。如苦瓜清熱利濕,黃秋葵清熱利濕,苦杏仁降氣平喘等。

鹹、軟、軟,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如紫菜、海帶,大部分海鮮都有軟堅化痰的作用。

《蘇文宣明五氣篇》說“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鹹入腎”。藥食同源的作用趨向於某壹臟腑功能系統,並對該系統有特殊的或選擇性的作用。中醫稱此為歸經。酸味藥入肝經,如金桔、山楂;苦味入黃蓮、蓮心等心經;甘味入脾經,如大棗、山藥;辛辣入肺,如生姜、薄荷、陳皮;鹹入腎經,如海參、牡蠣。但這只是壹般規律,不是壹成不變的。比如枸杞味甘,補肝腎而不補脾土;柚子味甘酸,入肺胃經,有降氣化痰、消食解酒的作用。所以不能機械的對待,而是要以食物本身的功能來決定它的味道,根據身體的狀態來選擇藥物和食物。

值得註意的是,因為五味屬於五行,所以也有互生互抗的關系。如果飲食中五味的攝入平和,食物的五味可以化為陰精和楊琪,滋養五臟和氣血;另壹方面,陽虛陰虛,氣血少衰。《生氣論之三》說“陰生五味;陰五宅五味傷。所以味道太酸,肝氣生津,脾氣獨特。味道太鹹,又壯又累,肌肉短,心裏壓抑。味道太苦,心氣滿喘,腎不平衡。味道太甜,脾氣潮,胃氣濃。味道太辣,舒筋活絡,精神中樞。”我們說的是五味致病,五行相抗的具體體現。暴飲暴食或縱欲過度,會損傷五臟,導致疾病。就像我們現在知道的“吃多了容易得糖尿病;吃酸過多易患腸胃病;吃鹹的食物容易患高血壓、腎病等。,道理是壹樣的。

壹般來說,人們應該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和五味的功效進行適度的飲食,避免偏食或過量。這是五味飲食養生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