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養生知識 - 印花瓷器是怎麽做出來的?

印花瓷器是怎麽做出來的?

窯釉

鈞釉鈞釉是窯變釉的傑出代表,宋代鈞窯創制燒制。它的特點是在天藍色中閃爍紅色或紫色斑塊。據分析,這是因為在連續的玻璃狀介質中懸浮著無數的球形小顆粒;這些小顆粒能散射短波光,使釉面呈現美麗的藍色乳光;由於釉中還原銅的著色作用,顯得紅紫相間,猶如壹朵彩霞,帶著天藍色。詩人曾用“夕陽綠了,忽然成了壹片陰霾”來贊美它的千姿百態,五彩繽紛。另外,鈞釉的釉汁很濃,釉泡大,釉中有所謂“蚯蚓走泥線”,釉片大小不壹。確定鈞釉是在還原氣氛下,1260-1270攝氏度高溫燒制而成。

鈞窯鈞窯是仿清代鈞窯燒制的壹種低溫釉。燒制方法是先將瓷坯高溫燒制,掛釉後在低溫爐中進行第二次燒制,故稱“爐鈞”。《南窯筆記》說:“壹種爐鈞在爐中燒制,色流中有紅點者為佳,其次為綠點。”《景德鎮陸濤》也載,“爐釉介於東姚與宜興釉之間,花紋有所變化。”

爐君色相豐富,幾乎所有顏色都有,月白、蔥綠、君紅、朱紅等等。由於使用熔塊釉,光澤強,外觀華麗。但是缺少高溫釉那種厚重奔放的感覺。雍正時期的爐鈞特點是:釉流動快,流動處紫紅色,釉常呈橘皮狀,反射五色。乾隆的轉窯流程和雍正壹樣流暢,釉面轉窯顏色為藍色。到了嘉慶,流的更厲害了,色蘭。道光以後不再是自然窯變,而是比小米粒略大壹圈,用紫色筆畫。

鈞釉的壹個特點是蚯蚓在泥中行走,釉層中常有曲折,看起來像蚯蚓在泥中行走。這種花紋是在燒成初期釉層幹燥或開裂時形成的,然後在高溫階段粘度較低的部分流入填補裂縫。鈞釉的釉層特別厚,瓷胎是先燒後上釉,所以出現裂紋和釉收縮。

紅焰、清雍正時期景德鎮燒制的壹種鈞瓷釉。仿鈞釉的換窯釉是壹種施於器皿上的不同顏色的釉,經高溫燒制後呈現火焰般的色彩和花紋。火焰紅的出現,說明花釉的色彩已經發展到了非常豐富的程度。故宮陶瓷展出的雍正窯換耳瓶是壹個突出的成功。釉中散有紅紫色斑點。從瓶頸到圈足,基礎釉色為火紅,期間閃藍、閃黃、青白、青等顏色呈針狀自上而下放射。整個瓶子就像燃燒的火焰壹樣壯麗。

裂紋釉

裂釉是瓷釉的壹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的原因有兩個:壹是成型時泥料向壹定方向延伸,影響了分子的排列;二是坯體和釉的膨脹系數不同,燒制後冷卻時釉層收縮率大。所以,開裂本來就是瓷器燒制中的壹個缺點;而掌握了開裂規律的人制作的開釉(即裂釉)卻成為瓷器的特殊裝飾。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均使用此品。開片又稱冰裂紋,按顏色分為鰻血、金絲、淡黃色魚子紋,按形狀分為網狀紋、梅花紋、細紋等。

百倍裂紋

百片垃圾是冰裂的壹種,就是裂釉中線條密集,切片比較細的那種。此名源於宋代哥窯,自景德鎮窯仿哥窯壹直沿用至今。

紫色醬釉

茄皮紫是壹種高溫上釉的琉璃。以錳為著色劑,在高堿含量的釉中加入錳原料燒結而成。因釉色如成熟茄子皮般光滑,故名。根據其顏色的深淺,有淺茄子和深茄子之分。光茄子介於豇豆色和雲豆色之間,和紅色差別不大。還有葡萄紫、玫瑰紫等名字。在低溫紫釉中,還有清代創制的吹紫。

《番茄皮紫》創作於明代。弘治年間,其色紫青,琺瑯厚滑。妳能看到的器皿類型有祭祀雕像和絲帶型雙耳雕像。嘉靖、萬歷雖有茄皮紫釉品種,但形制不如弘治整齊。釉色在嘉靖有兩種色調,最深的是黑紫色,常用於大盤、碗等大型器皿。淺,像壹個未成熟的番茄皮,透露出淡紫色,它是適用於更好的菜肴和碗。色純,釉硬,雖有開片,片間緊絞。釉分為淺色、深色和舊色:淺色鮮艷,主要與有色器皿配套使用;深色比普通茄皮深,釉面發亮,多用於單色釉;老色也用來搭配三色器。

醬釉醬釉又稱“紫金釉”,是壹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是宣德年間創制的新品種之壹,釉厚,光潔,橘皮。嘉靖的醬紫顏色偏淡,釉面光亮暗沈。康熙時期釉色為褐色,多用於器皿口邊。醬色地板刷金,幹了再刷金的仿古青銅器,是當時制瓷技術中的特殊品種。醬釉多用於仿古器皿,有宋代“紫鑲”的效果。有三種常見的裝置:撇渣碗、封閉板和撇渣板。

金醬釉形似芝麻醬,故稱“金醬釉”。康熙彩淡,和幹時釉厚而重。更適用於小物件。

藍釉

藍釉藍釉最早見於唐三彩。但此時依然是低溫藍釉,只有壹種唯美的感覺,缺少沈穩的基調。高溫藍釉的出現是在元代。進入明代後,尤其是宣德年間,藍釉器數量眾多,精美絕倫,被提升為宣德瓷器的上品。到了清朝康熙的時候,出現了很多新品種,比如灑藍、天藍等。

孔雀蘭藍釉壹般都是高溫燒制,所以釉面不容易脫落。孔雀藍釉往往直接掛在準備好的坯體上,或者在白釉器上燒制,這是壹種低溫釉。如果直接在坯體上掛釉,釉層容易剝落。孔雀藍釉器皿多為規格不壹的大盤,小件很少。還有壹個類似弘治祭祀的耳罐,是嘉靖禦窯的祭祀器皿。器形比弘治略短,通體孔雀藍釉。顏色艷麗,但不均勻。

ⅵ藍ⅵ藍又稱品藍、祭藍,特點是色澤深,釉面不流不裂,色調均勻,色澤穩定。嵇藍釉興盛於明代宣德年間,與《南窯筆記》中的嵇紅、甜白相提並論,被提升為宣德瓷器的上品。除了單色釉外,藍色器皿還經常裝飾有金色,有些還雕刻和印刷有深色花朵。宣德的產品多為暗花。清康熙年間的吉蘭也相當成功,其薄釉不開,釉色暗淡。

天藍色天藍色是壹種高溫琉璃。由天青演變而來,康熙燒成。釉色淡藍,明麗淡雅,似藍天,故名“天藍”。它的鈷含量在2%以下,釉中的銅、鐵、鈦等金屬元素都起著著色劑的作用;色澤穩定,清幽美麗,堪比豇豆紅。

琉璃器皿的種類在康熙時期都是學習用的小物件,瓶、罐等器皿直到雍正、乾隆時期才見到,多為官窯制品。雍正年間,藍田劉世芳碗頗具特色。每邊都畫了壹串紫葡萄,還有蝙蝠,還畫了仿洋瓷,都是壹把火燒出來的。

灑藍,又稱“雪藍”、“藍金藍”。因為淺籃底有水痕壹樣的深藍色斑點,就像藍色的水滴壹樣,所以叫“灑藍”。它出現在傳藍、傳德的時代,但在清代康熙時代已經完全成熟。此時上釉工藝也有所不同:首先在綠坯上吹綠料,形成青色圓點;然後吹白釉。開火後,藍色中散落著小雪花,相當可愛。藍色上還繪有各種金花或青花圖案,都是珍品。

黃色釉

黃釉黃釉最早出現在唐代。當時安徽淮南壽州窯和河南密縣窯都燒黃釉。但正黃釉還是汝窯高溫黃釉——茶端釉。明代的黃釉有了新的發展,洪武時期的老僧服是茶粉的演變;始於宣德的黃釉,是明代傑出的黃釉。嘉靖以後有魚子黃,雞油黃。進入清朝後,出現了康熙的淡黃色,隨後是菜尾、鼻煙、金醬。

茶粉茶粉是我國古代結晶釉的重要品種之壹,屬於高溫黃釉,采用高溫還原焰燒制。釉面呈不透明黃綠色,在深綠色的底色上,閃耀出茶粉的黃褐色細點,古樸美觀,耐人尋味。江蘇省揚州市出土了多件唐代茶釉,宋明制品也屢見不鮮。清初官窯有意模仿明代以前的茶釉。

從傳世器物來看,大部分產品都是雍正、乾隆時期生產的,乾隆時期的燒制最為成功。茶葉最後的釉中,綠色的叫茶,黃色的叫端。雍正的時候沒有茶粉,乾隆的時候茶粉都有。釉色多為綠色,部分掛古青銅銹色。因青銅色調沈穩,常用於仿古青銅,故又稱“古青銅色”。

蛋黃釉出現於清朝康熙年間,因其顏色似蛋黃而得名。與蠟色、黃釉色相比,顯得輕薄,滋養無紋膜。康熙時,釉色偏黃略重,釉層透明。釉幹時,因釉中摻有玻璃白,釉汁混合不透明,色澤嫩淡。多用於單色釉。

鱔魚黃鱔魚黃是壹種結晶釉。配釉時,用壹點長石加壹點鎂,用高溫氧化焰在1300攝氏度左右燒成。釉面呈黃色,有黑色或深褐色斑點,似鱔魚的膚色,故名“鱔魚黃”。明代有鱔魚黃之名,陶雅說“鱔魚皮優於成化仿宋”,說明宋代就有。清初的官窯也是有意仿制的。康熙時,藏窯有蛇皮青、鰻黃等品種。

綠色釉

含氧化銅的青釉石灰釉在還原氣氛中呈紅色,在氧化氣氛中呈綠色。我國傳統的青釉和青彩都是用銅作為著色劑,屬於銅青釉。

中國漢代以銅為著色劑燒制鉛青釉,宋代瓷器上的青釉更為普遍。但在明代孔雀綠燒制之前,所有的青釉都是暗綠松石,沒有達到亮綠的程度。所以,成功的青釉都是明清兩代的產物。如高溫綠釉中的郎瑤綠,低溫綠釉中的蘋果綠、孔雀綠、瓜皮綠、秋葵綠等等。

孔雀綠孔雀綠又叫“法翠”,也叫玉釉或吉祥釉。釉色有深淺兩種;深彩蔥郁,釉中有細屑,襯以白釉底,釉色鮮艷艷麗;前者主要用在有色釉中,如茄皮紫等釉,常配以孔雀石綠。如果把孔雀石綠塗在青花上,青花的顏色就會變黑,這和宋代磁州窯的孔雀石綠黑花頗為相似。

孔雀石綠是壹種以銅為著色劑的低溫釉。宋元民窯燒制,最早見於宋代磁州窯。明代成化年間,景德鎮開始在瓷器上燒制單壹的孔雀綠釉。燒法有兩種:壹是直接用素胎燒釉,釉面容易剝落;壹種是把釉蓋在白釉器上燒,很少有人剝釉。

綠松石綠綠松石綠,又名秋葵綠,是清代雍正年間創制並燒制的綠色釉新品種。現代配方由硫酸鋇、碳酸鈣和硼酸制成。其顏色為淡黃色,略帶綠色,與綠松石相似,故名“綠松石綠”。

火焰釉

紅釉的出現可以追溯到北宋初年,但真正純凈穩定的紅釉是明初燒制的大紅。到了嘉靖,用鐵為著色劑燒明礬紅。大紅是高溫釉,範宏是低溫釉。

紅釉有很多種,除了大紅,從暗、嚴到品種繁多。深的有寶石紅、朱紅、雞血紅、堆積紅、抹紅等等。有紅色和黃色條紋的也叫杏色衫,有黃色條紋的也叫珊瑚釉,此外還有橙色和波爾多。淺色壹般叫粉色,灰色叫豇豆紅,灰色和深色叫乳鼠皮;胭脂紅也是粉色的壹種。最艷麗的粉色叫美人醉。

範宏範宏是壹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在氧化氣氛中燒成的低溫紅釉。它的顏色通常是像橙色壹樣的紅色。範宏在明朝嘉靖年間被燒毀。到了清朝康熙的時候,範宏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色彩鮮艷,華麗端莊。壹般用於多色和鬥彩繪畫,沒有單色釉。嘉慶以後,範宏的氣色並不太好,只是在光緒年間略有好轉。

胭脂水胭脂水,又名“金紅”,是清朝康熙年間從西方引進的壹種低溫紅粉釉。它是在薄壁白瓷上,用含1/10000和2/10000黃金的釉燒制而成。釉汁細膩滑勻,色澤如胭脂,故名“胭脂水”。胭脂釉的對象都是官窯產品。它始於康熙、余婧雍正和乾隆之間。

珊瑚紅珊瑚紅也是低溫鐵紅釉的壹種,始於康熙,盛於雍、甘。之所以稱之為“珊瑚紅”,是因為紅釉是在白釉上吹出來的,燒制後釉色均勻光滑,可與天然珊瑚媲美。雍正時釉色偏黃,乾隆時釉色偏黑偏厚。康、雍時期以珊瑚紅為底色,塗以五彩或粉彩,器物造型、制作、彩繪極為精細。龍幹的時候,往往在珊瑚紅上塗上金色,或者用來裝飾風琴的耳朵。然而,珊瑚紅色的器皿仍然是最貴的。

季紅季紅創建和燒毀於康熙後期。是純正的深紅色釉,季紅的特點是釉汁濃;釉面上布滿細小的棕色眼睛,像橘皮壹樣。它的顏色是深紅色的,就像暴風雨後晴朗天空中的紅色光芒,因此它得到了“季紅”這個自豪的名字。嵇紅釉盛於康、雍、甘三代。康熙季紅用的是粗料;顏色較重,釉色不均勻,透紅;釉面邊緣不均勻。

和燥時,色澤穩定,紅橙子皮中有黑色,釉上有棕眼;邊緣釉整齊,紅色無明顯滲透。

洪軍宋代鈞窯用氧化銅作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制的銅紅釉成為洪軍。洪軍是最早的紅釉。當時的釉料配置並不精密準確。除了銅,它還和其他金屬氧化物混合在壹起。因此,鈞瓷紅釉呈紅紫色調,接近玫瑰、海棠花的紫色,故又稱“玫瑰紫”、“海棠紅”。在洪軍產品中,紅、藍、紫三色經常相互交叉,絢麗的畫面猶如火與雲。

鈞紅釉的問世,為陶瓷裝飾技術開辟了新的境界。明代的寶石紅、嵇紅,清代的,桃花片以及壹些窯變釉的出現,都與鈞紅有關。

豇豆紅豇豆紅是壹種顏色多變的高溫色釉,是清代康熙時期的銅紅。釉中珍貴品種之壹。釉色淺紅,釉色青綠,有苔點。這種綠苔斑是燒制的技術缺陷,但它淡雅輕盈,柔和悅目,在淡紅色中夾雜壹點綠斑,給人以美感,喚起人的思想。由於銅在不同部位的密度不同,燒制後的銅顏色也不同:有的呈暗紅色斑點甚至粉紅色,或紅色斑點密集堆積,有的則反射出淡紅色,露出綠色斑點或色暈。因此有“綠如春水首壽,紅如朝霞”的美譽。

擦紅也是低溫紅釉,是珊瑚紅的壹種。不是吹釉上釉,而是刷釉,所以叫“擦紅”。紅釉層不均勻,有刷痕,顏色顯得美觀潤澤。馬洪出現於明代,成就最為突出的是清朝康熙年間。

黑釉在中國古代,黑釉分為石灰釉和石灰堿釉。東漢、東晉等早期黑釉屬於石灰釉。唐代以後,基本上使用石灰堿釉。就黑釉的品種而言,可分為普通黑釉和彩色黑釉兩大類。油滴、兔毛、龜甲、芝麻糊釉等。,是不同顏色的黑釉。

油滴釉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壹。其特點是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帶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壹,大的直徑幾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看起來像油滴,故名“油滴釉”。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燒成時氧化鐵富集,冷卻時這些部分過飽和,晶體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形成“油滴”斑。

油滴釉是在宋代創造和燒制的。從傳世品來看,這種黑釉器具有典型的建窯特征,但在窯址尚未出土。北部地區的定窯、鶴壁窯、臨汾窯都有出土,以臨汾窯居多。定窯和鶴壁窯有油滴小斑點,但有強烈的銀光澤。

兔毛在黑釉上呈黃褐色或鐵銹色條紋,似兔毛,稱為兔毛斑。兔毛是黑釉的名貴品種。其形成原因如下:在燒制過程中,釉層中的氣泡將鐵帶入釉中;在1300℃的高溫下,釉層流動,富鐵部分呈條帶狀流動。當它冷卻時,小赤鐵礦晶體從中分離出來,從而形成華麗的兔斑。兔毛出現在宋初。歷代詩詞中經常提到的玉毛、異毛、兔毛斑、兔棕金絲等等,都是兔毛的不同名稱。福建省許多瓷窯燒帶兔毫紋的黑燈,稱為兔毫燈,以建陽窯的產品最為著名。江西、四川、山西等地的瓷窯也燒兔子,但數量比福建少。

玳瑁釉是吉州窯的產品,釉色黑黃相間,色調潤澤。玳瑁釉的坯體由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制成;綠色的身體上掛著鈾。入窯焙燒後,壹次掛不同膨脹系數的釉,再復燒。因釉層開裂、流動、致密、嵌縫,在黑色中形成龜甲狀斑紋,故稱龜甲釉。除了吉州窯,廣西還有仿吉州窯的龜甲釉標本。

鷓鴣斑也是壹種結晶釉。兩種含鐵量不同的黑釉分兩次掛在坯體上,以略低於其他結晶釉的溫度燒制。由於更多的鐵元素在釉中結晶,黑釉呈現出與鷓鴣羽毛相同的圖案,因此得名鷓鴣斑。

白釉

白釉白釉是瓷器的天然色釉。壹般瓷土和釉料都或多或少含有壹些氧化鐵,器皿燒成後必然會呈現深淺不壹的青色。如果釉中鐵的含量小於0.75%,則為白釉。古代白瓷的制作不是在釉料中加入白色著色劑,而是選擇含鐵量較少的瓷土和釉料進行加工精制,使含鐵量降到最低。這樣,在白瓷胎上塗上純凈的透明釉,就可以燒制出白度很高的白瓷。

北朝出現白釉。北齊範崔墓出土的白瓷是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白瓷。

甜白釉甜白釉是永樂窯創制和燒制的壹種白釉。因為永樂白瓷制品很多都薄到半生,可以馬上發光。薄胎表面刻有釉面暗花,給人以“甜”的感覺,故名“甜白”。景德鎮甜白釉的成功燒制,為明代彩瓷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明清時期的鬥彩、五彩、粉彩,只有在白瓷高度成就的基礎上,才能彰顯其鮮艷的色彩。

清代還燒制甜白釉。康熙甜白釉呈奶粉色,潔白有光澤,無條痕,又稱乳白色。

藍白釉藍白釉又叫影藍。是北宋中前期景德鎮窯的獨創。青花琺瑯含鐵量低,釉色白而青,釉層薄而晶瑩。此外,燃燒材料極薄,裝置上的深色雕刻圖案內外都能看到。花紋邊緣有壹點淡青色,其余幾乎是白色,故稱青花釉。也有人稱之為反射綠、隱藏綠或覆蓋綠。

南宋時期,采用過燒的方法,青花釉瓷產量激增,形成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南方青花都城體系。除景德鎮外,安徽、福建、湖北等地也有燒制青白釉瓷器的窯。進入元代以後,青花釉略呈青色,不像宋代那樣清澈透明。

象牙白是明代德化窯的純白釉。由於釉中三氧化二鐵含量特別低,但氧化鉀含量不是特別高,燒制時采用中性氣氛,所以釉色特別純凈。從外觀上看,色澤光滑明亮,乳白色像凝固的脂肪;在燈光下,釉面呈粉紅色或乳白色,故稱豬油白、象牙白。歐洲人也把這種釉色叫做鵝絨白,瓷器白。

綠色釉

藍釉瓷器最早的彩釉是出現在南方的藍釉。所謂“青釉”,並不是純綠色,而是有黃、綠、青等幾種顏色,但總能放射出壹點青綠色。同時,古人常把青、綠、藍三種顏色統稱為“青色”。如許知衡《瓷上飲六齋》說:“古瓷尚青,青出於藍。”劉子芬的《竹園陶論》也說:“壹種青色常夾雜藍色。雨過天晴,鈞窯和元窯的藍幾乎是藍色的。只有千峰的青綠,青梅和青豆是純青的穗。天空是藍色的,有時也是藍色的。”

中國歷代青釉以鐵為主要著色元素,氧化鈣為主要助熔劑,有氧化鐵的色釉在氧化焰中燒成黃色,還原焰後變成青色。另壹方面,釉中氧化鐵的含量與釉的顏色有很大關系。如古越窯、梧州窯青瓷油含鐵量為2-3%,釉色較暗,呈豆藍色或艾草色;唐代歐窯青瓷釉氧化鐵含量為1.54%,釉色為淡青色。德清窯用含鐵量高的紫泥配制黑釉,使釉中含鐵量高達6-8%,所以顏色黑如漆。

淡綠色原本是壹種淡藍色的絲綢。所謂“淡綠色”,是指青瓷的釉色。甌瓷的釉色是淡綠色。它的顏色是淺藍色,在淺灰綠色中,藍色的成分較多。但由於溫度不同,釉面顏色也不盡壹致,有深灰綠、青綠色、黃綠色,甚至還有灰色和煙熏暗紅色。琺瑯有兩種:壹種是透明玻璃釉,較厚,較開;壹種是不透明玻璃釉,用還原焰燒成。

秘彩據《高寨漫錄》“秘彩瓷,世說錢家有國慶,燒於越州,是祭品,故不能用,故稱秘彩。”後來的文獻呼應了這壹說法。其實秘色是青釉的色調之壹,灰藍色,釉色暗沈。

秘色並非始於錢,唐代就有,五代興盛,南宋衰落,元明中斷。宋代,秘制瓷器在余姚上林湖燒制。此時的釉色不再是青中帶微黃的未成熟還原色,而是清澈的湖綠色。因此,國外有些國家也稱秘色為緋色。

粉藍粉藍是壹種鈣堿釉。它使用氧化鐵作為主要著色劑和少量的錳或鈦。粉綠的方法是在坯體上掛釉,釉厚1-2.5厘米。入窯後在高溫還原焰中燒制,釉面青翠淡雅,有藍寶石壹樣的藝術效果。粉青釉是南宋龍泉窯首創的。宋代和景德鎮的官窯後來都有成功的粉青制品。

豆青豆青起源於宋代龍泉窯。董卿和竇慶原屬壹類,後來各有特色。明代以前略黃,清代純凈,近青。明鄭德時期的豆青淺黃;康熙時,顏色較暗,釉色潤澤,琺瑯為剪影。這是各種器物上的豆青釉,施於表面,器物內部和底部還是白釉。

天青據說五代後期柴世宗時,朝廷正史對禦瓷的器形、器色作了請示,柴世宗回復說“雨破天青雲後,便如壹彩。”根據這種顏色創造出來的釉色叫做“雨後天青色”,就是天青釉。相關文獻中提到的汝窯釉色也叫天青。就收藏而言。

青釉在清初達到頂峰。康熙年間官窯的產品,天青釉微藍,釉薄而堅,光亮光滑,不開釉。民窯的藍色更深,釉層更厚。到雍正時,釉色恬靜雋永,更是成功。但乾隆以後,由於青料質量差,釉色灰暗,故稱“鬼臉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