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農歷正月二十五今天加倉。
正月二十叫小灌,正月二十五叫大灌。嚴格來說,整個春節在元宵節之後就完全結束了。滿族農村家家戶戶講究煮粘糊糊的高粱米,放在倉庫裏。它用稻草棒編成壹匹小馬,插在飯盆裏,表示這匹馬馱著糧食回家,豐衣足食。第壹天加新米,連續加三次。用高粱稭稈做兩個鋤頭插在稻子裏也是有用的。這個節日至今仍保留在中國東北的壹些農村地區。
其實這個節日在宋代就已經有記載了。任蒙的《東京夢》這首歌裏說:“正月二十五,別人市場上的牛羊肉都是野生的。如果壹個客人很努力,他就會離開。這叫補位。
清代潘榮弼的《景帝歲勝》也說:“每年正月二十五,全家加菜,大吃壹頓;如果有客人來了,他會留下來,然後醉著離開。俗稱填倉,願填倉是吉兆。”
實際上,真正的“補位”活動是在農村進行的。在華北農村和北京郊區,這種大吃大喝的現象並不多見,但也有在灌節吃幹米喝面湯的習俗,也就是民間諺語所說的:“天倉,天倉,小米幹米拌面湯。”好吃的小米飯,滑滑的拌面湯,是北方人的美味佳肴,勝過山珍海味的盛宴,體現了北方人勤勞節儉的良好風氣。
充節分為小充和大充兩個節日。小倉位在正月20日補,大倉位在正月25日補。現在許多地方,無論大小,都在正月二十三慶祝元宵節。
老北京習俗是正月二十三“小灌”,二十五“大灌”。到了清代,京城各大糧商、米販祭祀蒼神,鞭炮非常盛。老百姓雖然不祭神,但都想買點米、面、煤充實生活儲備。
所謂填倉活動,就是在正月二十五日拂曉,家家戶戶在院子裏或打谷場上撒上大小不壹的圈,象征儲糧。放壹些五谷雜糧在裏面,然後點燃鞭炮,鞭炮會在圈裏爆炸,讓糧倉裝滿糧食。意思是祈求五谷豐登,五谷豐登。
論元宵節的起源。相傳很久以前,中國北方連年幹旱,千裏光禿禿的土地,沒有莊稼。但封建皇帝不顧百姓死活,像往年壹樣,苛捐雜稅,到處怨聲載道,饑寒交迫。據說有壹個看守糧倉的官員,目睹了這悲慘的壹幕,忍無可忍,於是打開糧倉,救助百姓。他知道這違反了國王的法律,皇帝永遠不會原諒他。於是他叫人把糧食運走,然後放火燒倉庫,把自己活活燒死。這件事發生在正月二十五。後來,為了紀念這位好心的官員,補充燒毀的“天倉”,人們決定這壹天為填倉節。後人為了紀念這位糧倉官員,在每年的清晨將草木灰撒入圓形的糧倉中,其中壹部分用花邊和吉祥文字裝飾,並在糧倉中撒上五谷以象征五谷豐登,以表達人們對裝滿糧倉、拯救糧倉官員的深情厚意。現在這些習俗已經消失了,但是填倉的故事卻代代相傳,提醒人們從這壹天開始清理倉庫,晾曬種子,翻新農具,準備春耕。
總的來說,滿倉節是中國的壹個傳統節日。隨著唐宋時期的開明政策和文化傳播,中原周邊地區開始過上了當時中原的傳統節日。這個節日直到近代還存在於中國廣大的農村。
希望對妳有幫助!
不喜勿噴!僅供參考,您的領養對我幫助很大!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