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死了能食用嗎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認為活魚的營養價值高,把“活魚活吃”奉為上等菜肴。其實,這種吃法是不科學的,無論是從營養價值上看還是從食用味道上看,活魚或剛死的魚,都不是食用的最佳時間。?
魚類死後,經過壹段時間,股肉逐漸僵硬,處於僵硬狀態的魚,其肌肉組織中的蛋白質沒有分解產生氨基酸,而氨基酸是鮮味的主要成分。吃起來不僅感到肉質發硬,同時也不利於人體消化吸收。當魚體進入高度僵硬後,即開始向自溶階段轉化。這時魚中豐富的蛋白質在蛋白酶的作用下,逐漸分解為人體容易吸收的各種氨基酸,處於這個階段的魚不管您用什麽方法烹制,味道都是非常鮮美的。
活殺現吃殘留毒素危害身體?
壹般人都認為吃魚越新鮮越好,因此喜歡活殺現吃,認為這樣才能保證魚的鮮美和營養。但這實際上是壹個認識誤區。無論是人工飼養的魚類或野生的魚類,體內都含有壹定的有毒物質。活殺現吃,魚體內的有毒物質往往來不及完全排除,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細菌也沒有完全死亡,這些殘留毒素很可能對身體造成危害。此外,活殺現吃的魚蛋白沒有完全分解,營養成分不充分,口感也並非最好。?
在挑選淡水魚時,建議盡量選擇“小”魚,即生物鏈底層的魚類,比如草魚、大頭魚等,它們壹般靠吃水草生存,相對於石斑魚、鱸魚、鱖魚等兇猛吃肉的魚類,體內有害物質含量更低。
活魚買回家後,可用清水養上壹兩天;如果是已經殺死的魚,至少用清水浸泡1個小時左右。洗的時候魚鰓部分壹定要去掉、洗凈。烹飪時應煮透、蒸透。
石斑魚(學名:Epinephelu ssp.))是鮨科石斑魚屬的壹種魚類。
石斑魚廣泛分布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域,中國主要分布於臺灣海峽以及南海海域,石斑魚為底棲性魚類,其成魚主要棲息於珊瑚礁及近岸巖礁區域,也有部分棲息於底質為沙質、泥質或淤泥質的海域。體壹般呈橢圓或長橢圓形,側扁,頭長大於體高,背鰭鰭棘部強大,與鰭條部相連,口大,兩頜齒內行齒傾倒,體被小櫛鱗,側線達尾鰭基部,尾鰭圓形、截形或凹型。
石斑魚中以青石斑魚蛋白含量最高,比大黃魚的蛋白含量都高,其次是棕點石斑魚,珍珠龍膽石斑魚和點帶石斑魚,七帶石斑魚和赤點石斑魚的蛋白含量與中國花鱸、大菱鮃相近,而鞍帶石斑魚和美洲黑石斑魚與真鯛的蛋白含量接近,相 對 比 較 低,約 為66%(幹重計),但脂肪含量卻比大菱鮃高10多倍。除鞍帶和美洲黑石斑魚脂肪含量明顯較高外,其他幾種石斑魚的脂肪含量與真鯛相近,略高於大黃魚和大菱鮃。石斑魚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均超過37%,跟FAO /WTO所建議的理想蛋白模式比 較,石斑魚的必需氨基酸指數(EAAI)均較高。通常產品的EAAI越高營養價值也越高,點帶石斑魚EAAI為103,棕點石斑魚的EAAI為90.19,鞍帶石斑魚EAAI為95.87,說明石斑魚是質量較好的蛋白質源。另外,石斑魚的鮮味氨基酸(谷氨酸Glu、天冬氨酸Asp、甘氨酸Gly、丙 氨 酸Ala)含量也十分豐富,這說明了石斑魚味道比較鮮美。石斑魚脂肪含量比其他海水魚類略高,但脂質均為優質脂肪酸,其中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豐富,二十碳五烯酸(EP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占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58% ~88%,其對人體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石斑魚是味道鮮美、高蛋白、高優質不飽和脂肪酸、氨基酸組成均衡的壹種營養價值極高的優質海水魚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