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平記憶:苜蓿野槐花
該團隊種植了大面積的苜蓿作為飼料來餵養近100只動物。早春,草發芽,萬物復蘇。也是青黃不接的時候。新鮮蔬菜非常缺乏。不像大棚蔬菜,各種蔬菜隨時都有。這個時候,剛剛冒出來的第壹株苜蓿,就像珍珠壹樣珍貴。每天放學,我們幾個朋友就拿著籠子和鏟子去地裏挖野菜。在小麥變綠之前,野菜很少,於是我們又溜達進了隊裏的苜蓿小屋。現場有專人負責,不允許任何人進去撅嘴,但那主要是為了防止其他村的大人小孩。照看苜蓿的是門裏的第三個主人。有時候他過來說,妳快點去別的地方吧。嫩苜蓿散發出清新的味道,芽尖太小,還達不到撅嘴的地步。只能用三個手指捏來捏去,像電視上南方人采茶壹樣壹點壹點的采。最後挑了半籠,來了壹群別的村的孩子。三爺見人太多,怕隊長看到扣工分,趕緊把大家趕走。我們不得不去麥田或路邊尋找其他野生作物。但野菜畢竟少,所以我們經常和三爺玩壹場貓捉老鼠的遊戲。
晚上回來,終於挖到了壹籠野生稻。我媽倒在地上,全家人就開始在煤油燈下撿。能吃的就掐著放盆裏,不能吃的就餵雞或者餵豬。每年春天,我媽都要養十幾只雞,抓壹頭豬。這也是當時農村家家戶戶的基本生存模式。所以,我們這些不能參加農業勞動的孩子,每天放學後都去挖野菜。
撿了第壹茬苜蓿,第二天早上吹來就成了餐桌上的美味。母親拌好面粉,蒸成菜,撒上油的大蒜。香味似乎還在我嘴裏飄著。有時候挖很多,中午我媽還留壹些在面裏。在那個物質生活很貧乏的年代,葉來陪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
壹場春雨過後,苜蓿生長迅速。為了熬過饑荒,生產隊每天派專人撅嘴種菜。苜蓿作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越來越長。每天,團隊根據人口數量將撅嘴的賴分發到各家各戶,於是整個春天,苜蓿成了家家戶戶鍋裏唯壹的青菜。如果用鐵勺在鍋裏炒壹點韭菜,中午的面條會更好吃。到時候兩毛錢的韭菜,壹家就吃了。賣菜的不用稱,其實他也沒拿秤,就用手分了壹撮:給,兩毛錢韭菜!家庭主婦覺得不怎麽樣,就拿回家選。她爸爸壹邊煮鍋,壹邊用鐵勺煎,面條卷好切好。孩子們吃了它,然後等著上學。爸爸媽媽休息,要去生產隊上班。
農歷四五月,苜蓿再也不能給長輩吃了,真正成了隊裏動物的飼料。其間,渠田旁的槐花成了百姓餐桌上的美味。當時放學後,我和朋友拿著壹根頂端綁著鐵鉤子的長竹竿去鉤槐花,也不怕荊棘紮到手。我們鉤了壹根大樹枝,先用手抓了壹把生槐花放在嘴裏,吃到飽。即便如此,幸運的是,我們從來沒有胃痛過。
除了這些,還有運河邊的野生枸杞葉,紙樹上的花絮,池塘邊的榆樹結榆樹等。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很多食物來度過荒年,這些食物在當時的餐桌上無疑是美味的。好在我出生三年了,天災已經過去,沒有經歷過父母忍饑挨餓的艱難歲月。但是我從小就被父母教育不要浪費壹粒糧食,還記得壹粥壹飯,來之不易。時刻想著物質上的困難,勤儉持家,這是農民的職責。忘記過去意味著背叛。我們現在的生活再好,也忘不了過去的艱苦歲月。
關於作者:
薛文德,興平石楠鎮人,1990開始發表作品。在《Xi晚報》、《陜西日報》、《遼寧青年》、《渭水雜誌》、《中國建設報》、《鹹陽日報》等全國各地報刊發表詩歌100余首,簽約經緯文遠原創平臺。曾獲12項文學獎,作品入選《陜西農民詩歌六十年》。陜西省農民詩歌學會會員、理事,興平市作家協會會員。他喜歡唱歌和旅遊,也辦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