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
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
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相信大家對我國的二十四個節氣並不陌生,白露就是二十四節氣之壹,白露時節是有不少習俗的。那麽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下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的相關內容。
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1
1、祭禹王
相傳每年白露時節,蒹葭蒼蒼中的太湖漁家有祭拜大禹的傳統。《禹貢》裏大禹疏通三江,使得“震澤底定”。震澤便是太湖的古稱,相傳大禹治水由北而南,從黃河而至江淮,最後在太湖將興風作浪的鰲魚鎮於湖下,消弭了水患。
雖然神話被視為虛妄,但其中卻有人們最真誠的向往。從唐至清,太湖並未因為上古先王的神跡而風平浪靜,反而有史可載的大水災就高達42次。似乎鰲魚並未甘心受縛,禹王與湖怪的惡戰還在繼續。太湖漁民所能做的,就是千百年如壹日,為禹王舉辦盛大的祭典,鼓勵他,也祈求他能保佑壹方的平安。
白露是秋季的第三個節氣,這時秋水橫溢,魚蟹生膘,為了能在隨後的捕撈季獲得好收成,為了能有壹個風平浪靜的湖面,太湖兩岸的漁民在白露時節趕往位於太湖中央小島上的禹王廟進香,祈禱神靈的保佑。據清乾隆年間《太湖備考》所載,禹王香期壹般為七天,前三天祭拜,後三天酬神,最後壹天還有送神的儀式。在祭拜時,人們許願將把秋冬之際捕撈的第壹條肥魚獻給禹王。不僅太湖兩岸,蘇南、浙北、上海的漁民也會前來參加,各地的漁民在廟前布置香棚分祭,互相攀比誰的祭禮更豐厚,誰的香棚更堂皇。
2、收清露
我國民間在白露節氣有“收清露”的習俗,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上記載:“秋露繁時,以盤收取,煎如飴,令人延年不饑。”“百草頭上秋露,未唏時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輕不饑,肌肉悅澤。”“百花上露,令人好顏色”。因此,收清露成為白露最特別的壹種“儀式”。
3、打棗
白露前後農家開始收棗,大多數時候都是用竹竿打棗,只是用力要輕,以減輕對棗樹的傷害,否則來年棗樹產量就堪憂了,這種情況老人家形象地稱之為打聾。
打棗的技巧是起初在大枝上拍打幾下,把部分棗振落。對那些未振落的棗,則順著枝條長勢的方向用桿子劃過,類似捋。
打棗的三大原則為壹要愛護棗樹,二要打得凈,三要使棗落在樹蔭下,不能把棗擊出太遠,不然就找不見了。
白露節氣的風俗活動2白露過後多吃薯類食物可預防便秘
秋季天氣幹燥,人們容易“上火”便秘,營養專家建議,白露節氣人們可適當增加薯類的攝入,壹星期吃五次,每次最好在壹兩左右。人們常吃薯類有紅薯、馬鈴薯和山藥等。紅薯又名番薯,它含有對人體健康有益的多種成分,如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膳食纖維和微量元素。紅薯是壹種低熱量的食物,熱量相當於大米的五分之壹,所以它適宜減肥人士食用。
三款紅薯的代表性菜肴
1、木瓜紅薯
原料:紅薯、木瓜、香菜葉、鹽、蔥段、蒜末、食用油各適量。
做法:將紅薯清洗幹凈以後,去皮後再切成片狀,木瓜洗凈去皮、籽、瓤後切成比紅薯略小的滾刀塊;加油熱鍋以後,在四成油溫下加蒜末蔥段炒,在加入紅薯片煸炒到五成熟時,再加進木瓜爆炒以後,加適量水、鹽,等到湯汁收幹,再加些香菜葉就可以啦。
2、炒紅薯玉米粒
原料:紅薯、玉米粒、枸杞、青椒、鹽、胡椒粉、高湯、食用油、水澱粉各適量。
做法:將紅薯洗凈去皮,切成同玉米粒大小的.方丁,玉米粒洗凈用沸水焯壹下待用,枸杞用水發好,青椒洗凈切成丁;坐鍋點火倒入油,至七成熟時,放入紅薯丁,炸至皮面硬結,起鍋撈出瀝幹油;留底油,加青椒和玉米粒小炒下,再加紅薯丁翻炒,加入高湯、鹽、胡椒粉至雙丁熟之後,加枸杞炒勻勾芡就可以。
3、紅薯糍粑
原料:紅薯、紅糖粉、黃油、亞麻籽、花生油、大米粉、糯米粉各適量。
做法:將半斤紅薯洗凈去皮切塊,隔水蒸,再壓成薯蓉,加入紅糖粉(分量根據個人口味而定);平底鍋小火加熱30克黃油,然後下20克亞麻籽炒香,倒入薯蓉拌勻;令將熟紅薯榨汁濾渣,然後摻入糯米粉和成粉團,包上處理好的薯蓉,往蒸籠的盤子擦上花生油,包好的糍粑也掃上少許油,入鍋隔水蒸10分鐘即可。
白露的由來是什麽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五個節氣,是幹支歷申月結束及酉月起始;時間點公歷每年9月7日到9日,太陽到達黃經165度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八月節……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 天氣漸轉涼,會在清晨時分發現地面和葉子上有許多露珠,這是因夜晚水汽凝結在上面,故名。古人以四時配五行,秋屬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進入“白露”,晚上會感到壹絲絲的涼意。
白露的由來
白露是二十四節氣之壹,更是幹支歷申月的結束以及酉月的`起始。露是由於溫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體上凝結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實際上是表征天氣已經轉涼。這時,人們就會明顯地感覺到炎熱的夏天已過,而涼爽的秋天已經到來了。晝夜溫差可達十多度。陽氣是在夏至達到頂點,物極必反,陰氣也在此時興起。到了白露,陰氣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日益加厚,凝結成壹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雲:“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壹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還有句俗話:“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後若有露,則晚稻將有好收成。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氣溫變化的節令。露是“白露”節氣後特有的壹種自然現象。此時的天氣,正如《禮記》中所雲的:“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對“白露”的詮釋——“水土濕氣凝而為露,秋屬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氣始寒也”。古人在《孝緯經》中也雲:“處暑後十五日為白露”,陰氣漸重,露凝而白也。”其實,氣象學表明:節氣至此,由於天氣逐漸轉涼,白晝陽光尚熱,然太陽壹歸山,氣溫便很快下降,至夜間空氣中的水汽便遇冷凝結成細小的水滴,非常密集地附著在花草樹木的綠色莖葉或花瓣上,呈白色,尤其是經早晨的太陽光照射,看上去更加晶瑩剔透、潔白無瑕,煞是惹人喜愛,因而得“白露”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