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的習俗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中秋節賞月的習俗。《禮記》中記載有“秋暮夕月”,夕月是祭拜月神。人們把月餅、西瓜、蘋果、李子、葡萄等時令水果放在大香案上,當月亮掛在空中時,就開始祭拜。在唐朝,中秋節賞月和玩月是相當流行的。
在宋朝,中秋節更受歡迎。《東京之夢》記載:“中秋之夜,妳家裝飾露臺,百姓爭食玩月。”在這壹天,北京所有的商店和餐館都要重新裝飾門面,在牌樓上綁上絲綢飾品,出售新鮮水果和精制食品,夜市非常熱鬧,大多數人登上陽臺。有的富豪家庭在自家亭子裏賞月,安排美食或家庭聚餐,讓子女團聚,與子女談心。
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吃月餅是中秋節的習俗。秋高氣爽,月最圓,全家團圓——“月* * *”。正是這種對團圓的渴望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帝都風光略》記載:“八月十五,餅將圓...有妻子回寧的,及時回婆家,也是團圓的節日。”阿明王朝的人田汝澄在他的《遊西湖筆記》中直接將中秋節與月餅聯系起來:“八月十五日稱為中秋節,人們將月餅作為禮物,以示團聚。”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的必備食品。
誰發明了中秋節月餅?在古代中國,皇帝有春天祭祀太陽,秋天祭祀月亮的儀式。在八月的中秋節期間,也有壹些習俗影響著拜月。月餅是古代中秋節祭拜月神的祭品。據史料記載,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期,江浙壹帶就有壹種“太史餅”,以紀念中國月餅的始祖太史文忠。漢代張騫下西洋後,引進了芝麻和核桃,為月餅的制作增加了輔料。這時,壹種填滿胡(核)桃仁的圓餅出現了,取名“胡餅”。到了唐代,民間有了面包師從事生產,首都長安開始出現糕點店。據說有壹年中秋節,唐和楊貴妃賞月吃胡兵的時候,唐覺得胡兵這個名字不好聽。楊貴妃仰望明月,脫口而出:“月餅。”從此,“月餅”的名字逐漸流傳開來。
中秋節習俗-糍粑
和吃月餅類似,做年糕也是中秋節的習俗。
月餅是圓的,象征團圓;糍粑也是圓的,寓意團圓、團圓。因為是糯米做的,象征著大家粘在壹起,永不分離。月餅是好禮物,糍粑也是禮物。
不同的是,吃月餅的範圍是全國範圍的,而做糍粑的習俗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的水稻種植區,尤其是四川、重慶、湖北、湖南等地。民間有句話:“中秋不打呼嚕,老婆孩子不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