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問題
恭城瑤族自治縣位於廣西東北部、桂林市東南部,總面積2149平方公裏,轄3鎮6鄉,總人口27.8萬人,居住著瑤、漢、壯、苗等19個民族,其中瑤族人口14.8萬人。縣人民政府駐恭城鎮,郵編:542500。代碼:450332。區號:0773。拼音:Gongcheng Yaozu Zizhixian。
地理氣候條件恭城瑤族自治縣
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這裏環境優美,氣候溫和。恭城東、西、北部三面環山,中間為河谷、草地、丘陵地帶。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18個,銀殿山為全縣最高峰,其主峰海拔1885米。恭城河(茶江)縱貫縣境,支流縱橫密布。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19.7℃,年均降雨量1437毫米。資源豐富恭城資源豐富,物產盛多。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在廣西占有重要位置,主要金屬礦藏有鎢、錫、鉭、鈮、鉛、鋅、錳、鐵、銅等10余種,其中鉭鈮在全國占重要地位,鉛鋅礦藏量屬廣西第二位。主要非金屬礦種有花崗巖、大理石,其中探明花崗巖藏量25億立方米,有大紅、淺紅、芝麻花等品種;大理石藏量15億立方米,有白色、黑色、木紋黃、玫瑰紅等品種。水能蘊藏量11.07萬千瓦,可開發利用的有6.31萬千瓦。主要土特產品有馳名中外的“恭城月柿”、椪柑、沙田柚、檳榔芋、紅瓜子、黃筍。水果已實現規模化生產,產量大,品質優,是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被國家農業部授予“中國月柿之鄉”、“中國椪柑之鄉”稱號。恭城月柿是傳統出口產品,暢銷港澳臺等地區及歐美多國。沙田抽多次榮獲全國柚類評比金獎。全縣水果種植面積已達32萬多畝,總產量35萬多噸,其中月柿8.9萬畝10萬噸,沙田柚7.7萬畝7萬噸,柑橙13萬畝18萬噸,水果總產及人均產量均居廣西第壹位。基礎設施恭城基礎設施,日趨完善。交通便捷,以省道二級公路為主骨架的公路網絡四通八達,實現了村村通公路。通訊事業發村電網改造在全國率先完成,全縣水電裝機容量3.6萬千瓦,建成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實現了與全區電網聯網供電。目前已擁有三星級酒店1家,二星級酒店2家,具備了壹定的接待能力。 民風淳樸,地靈人傑。恭城各族群眾民風古樸,和睦相處,治安良好,榮獲全國民族團結先進單位,成為廣西第壹個獲準通過的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和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三位壹體”(恭城模式)生態農業得到廣泛認同和普遍推廣。人民群眾思想解放,整體素質較高,高考、中考上線率和重點院校錄取率連年名列廣西前茅。歷史文化恭城是壹個古老的縣城。她於隋末大業十四年(公元618年)開始置縣,至今已有1380多年的歷史。恭城縣城地貌似天然的大八卦圖,茶江以"S"型繞越整個城區,更顯瑤鄉之神秘。恭城山清水秀,古跡眾多。恭城自古處於中原進入兩廣的交通要道,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互相交融,造就了獨特的瑤鄉地域文化,全國四大孔廟之壹的文廟和全國關帝廟十大理事之壹的武廟相鄰而建,互相輝映;周渭祠、湖南會館、東寨瑤族古民居建築精美,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考古價值。境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獨特,森林覆蓋率78%,充分展現了“觀自然景觀,品瑤鄉風情”的旅遊文化內涵,是鑲嵌在桂林大旅遊圈中壹顆璀璨的明珠。歷史沿革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2000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6個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27121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恭城鎮 45329、栗木鎮 45881、蓮花鎮 51352、平安鄉 35589、三江鄉 13450、嘉會鄉 24902、西嶺鄉 36268、觀音鄉 8610、龍虎鄉 9835。現在有彜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政府領導[1]縣委書記:程權 縣長:林武民 副縣長:黃 強 副縣長:俸文英副縣長:陳義軍 副縣長:黃 韜副縣長:段凡徐副縣長:劉崇卿行政區劃恭城瑤族自治縣轄3個鎮、6個鄉:恭城鎮、栗木鎮、蓮花鎮、平安鄉、三江鄉、嘉會鄉、西嶺鄉、觀音鄉、龍虎鄉。2003年恭城瑤族自治縣行政區劃壹覽(轄3個鎮、6個鄉):(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100 恭城鎮 轄:恭城鎮居委會;洲塘、門樓、孟家、滿塘、化育、白馬、西河、江貝、同樂、樂灣、天堂、莊埠、渡雷、古城14個村委會 101 栗木鎮 轄:栗木街居委會;苔塘、上梘、馬路橋、大營、石頭、上宅、栗木、大合、大梘、高嶺、五福、建安、六嶺、良溪、常家、上灌、泉會17個村委會 102 蓮花鎮 轄:蓮花鎮居委會;蓮花、竹山、梘頭、筆山、朗山、湖山、門等、東寨、巖口、崇嶺、老君、坪嶺、獨石、風巖、勢江、東科、楊梅、龍圍、坪沖、黃泥崗、蒲源、桑源、蘭洞23個村委會 200 平安鄉 轄:和平、大嶺、下山源、陶莊、大江、北洞源、北溪、巨塘、新街、橋頭、路口、三新橋、陶馬坪、黃埠、土陂15個村委會 201 三江鄉 轄:大地、三聯、黃坪、三寨、栗田、十八嶺、對面嶺、三江、安沖、洗腳嶺10個村委會 202 嘉會鄉 轄:嘉會街居委會;白燕、***和、太平、嘉會、吉山、豸遊、蘇陂、西南、秧家、泗安、松林、大山、白羊13個村委會 203 西嶺鄉 轄:西嶺街居委會;新合、下宋、八巖、挖溝、虎尾、費村、西嶺、三合、新安、楊溪、羅蔔、龍崗、德良、島坪、營盤、東面、椅子17個村委會 204 觀音鄉 轄:觀音、洋石、獅塘、水濱4個村委會 205 龍虎鄉 轄:龍虎、獅子、源頭、龍嶺4個村委會經濟發展2009年2009年恭城瑤族自治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9.57億元,同比增長15.6%;工業總產值32.28億元,同比增長20.75%,其中規模工業總產值21.79億元,同比增長28.5%;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9.41億元,同比增長7.49%;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12億元,同比增長70%;財政收入達2.3億元,同比增長14.86%;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52億元,同比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41元,同比增長15.2%;農民人均純收入4630元,同比增長10.6%。二 新農業和生態取得新成績。四年來,我們按照"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的理念經營農業"的發展思路,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斷提升生態農業質量,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取得了明顯成效。2005年榮獲"全國生態農業建設先進縣"和"全國綠化先進集體"稱號,生態強縣地位進壹步鞏固。 能源建設促進生態環境大改善。2002年至2005年,全縣***建沼氣池1.52萬座,沼氣池累計達5.66萬座,入戶率達88%,沼氣入戶率連續四年穩居全國第壹。農村新型清潔能源得到推廣,以電代柴、太陽能利用範圍擴大,有效的促進了生態環境的改善。森林覆蓋率鞏固在77%以上,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示範區"。 種養結構進壹步優化。以柑橙、月柿、沙田柚、桃類四大類水果為代表的果業規模不斷擴大,標準化基地建設得到加強。2005年,水果總面積38.6萬畝、年產46.2萬噸,人均有果面積、人均產果、人均水果收入繼續保持全區第壹。實施無公害標準化水果生產32萬畝,成為全區最大的無公害水果生產基地,被列為"全國無公害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全國園藝產品出口示範區","恭城月柿"註冊商標獲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商標局註冊。以淘汰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品種為重點,實施水果品種改良工作,橙類基地建設順利實施,新種優質橙類水果近8萬畝。黃龍病綜合治理取得顯著成效, 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突破。我們以"富裕生態家園"建設工程為載體,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了大膽探索和實踐。以紅巖、橫山、社山、大嶺山為代表的新村示範點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不斷壯大,經濟不斷發展,環境不斷改善,收入不斷增加,成為提高生態農業質量的新起點。今年,我們啟動建設的北洞源新村,開啟了新村建設由自然村向中心村跨越的新篇章,該村被列為桂林市新農村建設示範點。三 工業縣域工業得到大發展。2003年,縣委十屆三次全會適時作出"在繼續鞏固提高生態農業的基礎上,主攻工業"的重大決策後,全縣上下把工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重點和突破口,形成了全黨抓經濟、重點抓工業、突出抓項目的發展氛圍,工業的投資力度逐年加大,縣域工業不斷壯大,發展後勁明顯增強。2005年完成工業總產值12.4億元,是2002年的1.6倍,年均增長9.5%,當年工業產值、增加值增幅在全市排名第壹。其中,規模工業實現產值6.5億元,是2002年的2倍,比2004年增長72%,增幅在全市排名第壹;實現稅收3853萬元,有力支持了財政的較快增長。二產占三次產業結構的比重比2002年提高了13個百分點。 特色產業進壹步做大做強。2005年,兩大特色產業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有色金屬冶煉行業產值實現4.02億元,比2004年增長87.7%,實現稅收2868萬元,比2004年增長77.9%。其中廣銀公司、新源鉭業公司產值雙雙突破億元大關,島坪礦、礦產公司兩家企業實現稅收超千萬元;食品飲料行業產值突破1個億,兩大行業的產值占規模工業總量的近80%。 特色工業新區作用凸顯。引進企業入園35家,完成投入近4億元,園區經濟成為工業經濟重要的增長點。2005年茶東、燕新兩個新區的生產項目、基礎設施投入突破1個億,產值突破2個億,占規模工業總量的30%。 企業改革取得新進展。在抓好國企改革的基礎上,進壹步擴寬企業改革面,將企業改革延伸到口外企業,把企業改革向縱深方向推進。經貿口13家國有企業完成改制12家,進壹步盤活了國有資產,為企業重組生產註入了新的活力。龍星、合力公司改制和重組後,今年可望完成產值1個億,實交稅金突破1500萬,是企業改制前的近10倍。四 招商引資招商引資取得重大突破。縣委提出把招商引資作為加快發展的"壹號工程",堅持實施幾年,取得了重大突破。資源型的以劉家垌為代表的水電項目,實現了多年夙願;以翊龍傲鋅化、合力氧化鋅為代表的礦產品深加工項目,進壹步延伸了產業鏈;以匯源果汁、匯坤月柿為代表的農產品加工項目,極大推進了農業產業化進程;以東達電子為代表的"兩頭在外"加工型項目實現了零的突破。同時,旅遊、城建、商貿等方面的項目都有重大進展,為經濟的較快發展增強了後勁。五 旅遊生態文化旅遊躍上新臺階。依托紅巖、橫山、社山、大嶺山、潮水巖等"富裕生
態家園"示範點,以"節會"為載體,把生態田園風光與民族文化、民族風情結合起來,大力發展獨具特色的生態文化旅遊,逐步樹立了自己的品牌。"桃花節"成為大桂林春季旅遊新亮點,以紅巖為代表的農家樂休閑旅遊越做越紅火,2005年紅巖村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005年全縣接待遊客達60多萬人次,實現旅遊收入5768萬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125.93%、327.26%。今年壹季度,全縣旅遊接待人數33.8萬人次(其中境外遊客2500人次),同比增長59.4%,有力促進了商貿、餐飲、通訊等服務業蓬勃發展。六 基礎設施堅持"項目為綱、工業強縣"不動搖,狠抓基礎設施和項目建設。至2005年,***建設100萬元以上項目193個,是"九五"期間的2倍多。第十次黨代會以來的四年是我縣完成投資規模、投資增量最大的時期。 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成效明顯。重點實施了土地開發整理、沼氣池建設、富裕生態家園建設、水庫除險加固、峻山灌區節水改造與續建配套、劉家垌系列電站、西南電站、大地電站等項目。積極改善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條件,完成人畜飲水工程31處,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項目138個,土地開發整理項目3 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5個,提高了農業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完成新壹代天氣雷達標準自動站建設,為準確提供天氣預報發揮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累計達5702萬元,是"九五"時期的2.5倍。 城鎮建設成效突出。圍繞"生態文化城市"的定位,增強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累計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1億元,比"九五"時期增加7512萬元,增長280%。完成110千伏輸變電工程及農村電網、縣城供電線網、供水管網改造。加大新區開發和舊城改造力度,拓展了縣城西區、濱江區、燕新區,城區面積不斷擴大;完成縣城民貿市場至縣醫院至防疫站道路和民樂路、茶北路、茶東路、濱江西區道路改造;新建縣中心廣場、周渭祠門前廣場、濱江苑防洪堤、水果批發城等工程;啟動客貨運輸中心、行政辦公區建設、拱辰西路改造等項目。實施縣城綠化、亮化等工程。城市基礎設施、人居環境不斷改善,縣城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被評為自治區文明縣城創建工作先進單位。蓮花、栗木、嘉會、西嶺等鄉(鎮)集鎮建設也取得了新的成績。七 人民生活是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有了新提高。四年來,我們高度重視民生,切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勞動就業和社會保障工作不斷加強,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7482元,同比增長19.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670元,同比增長22.3%,增幅在全區排名第壹,比2002年的1864元增加了806元,增長43.2%。四年來,群眾衣、食、住、行條件有較大改善,全縣117個行政村全部實現通公路、通電話、通廣播電視,全縣固定電話用戶3.7萬戶,移動電話用戶5.7萬戶,互聯網用戶2100多戶。城鄉居民存款9.89億元,人均3532元。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達到40平方米。困難群眾的生活狀況進壹步改善。在全區率先實施的"整村推進"扶貧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以38個貧困村為主戰場實施基礎設施扶貧和產業扶貧,幾年來***爭取扶貧資金1400萬元,幫助2萬多名群眾脫貧,得到了區市的肯定。2005年,全區扶貧開發現場會在我縣召開,推廣了我們的經驗。八 交通交通設施日趨完善。累計完成交通建設投資1.2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倍多。全面完成全沙公路恭城段、嘉會至龍虎、縣城至蓮花二級公路建設和栗觀油路改建,修建蓮花至三江柏油公路,對蓮同公路、西嶺至治平公路進行了路面整治,修建了下山源、門樓等近百條鄉村道路,縣域路網趨於合理、完善。"十五"時期新增公路裏程270公裏,改造二級公路86.6公裏,全縣公路通車總裏程達到693公裏,實現了鄉鄉通油路、村村通汽車。2010年2010年地區生產總值由2005年的19.98億元增加到48.45億元,年均增長14.9%;財政收入由1.15億元增加到3.02億元,年均增長21.2%;金融機構存款余額由12.46億元增加到31.67億元,年均增長20.5%;三次產業結構由47∶30∶23調整到31∶43∶26。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大力實施交通優先戰略,成功爭取到貴廣鐵路過境設站;蓮花至同安、平安橋頭至嘉會、嘉會經西嶺至平樂治平、三江至大地、觀音至牛眼塘等公路改擴建工程相繼完工,累計改擴建縣鄉公路18條、農村公路100條,硬化自然村(屯)道路370處、總裏程270公裏。電力設施不斷完善,裝機1.2萬千瓦的劉家洞系列電站主體工程基本完工,燕新、虎尾兩個110千伏變電站建成送電,門樓瑤鄉220千伏、嘉會220千伏和龍虎35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加快實施。嘉會秧家等土地整理項目、9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通過驗收,3萬畝旱片治理項目工程開工建設,峻山、蘭洞等水庫除險加固,峻山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龍虎渠等750處小型農田水利和水毀修復相繼完成。五年來,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6.6億元增加到39.27億元,累計完成103.28億元,年均增長42.9%。2011年2011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61.62億元,比上年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19億元,增長28.4%;工業增加值25.27億元,增長26.8%;財政收入3.62億元,增長20.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2億元,增長17.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097元,增長10.1%;農民人均純收入5755元,增長12.4%;三次產業結構進壹步優化,綜合經濟實力躍上新臺階,獲得了“國家綠色能源示範縣”、“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縣”等榮譽稱號。 全縣統籌推進重點項目 65 個,其中投資超億元項目 13 個,全年新開工項目 39 個,竣工項目 20 個,***完成投資 28.5 億元。自治區統 籌推進的龍星 10 萬噸電鋅項目試產運行灌陽經恭城至平樂高速公路 列入自治區高速路網規劃,啟動了項目前期工作;各單位 向上爭取項目資金成效顯著,其中水利局爭取項目資金超 7000 萬元。招商引資 取得實效。實施招商引資項目 11 個,完成投資 8.7 億元。 二、實施"工業強縣"戰略,工業經濟總量實現新增長 重點扶強壯大礦產、建材、農產品深加工三大支柱產業,工業對經濟增長的 貢獻率達 64.5%,主導地位進壹步加強。規模工業不斷壯大。普蘭德公司入籠規 模企業,全縣規模企業總數達 27 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 20.34 億元,增 長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