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機梗塞吃什麽食物比較好
(1)急性期:為發病後3天內,必須絕對臥床休息,壹切活動(包括進食)皆需專人護理。起病後1~3天,以流質飲食為主,可予少量菜水、去油過濾肉湯、紅棗泥湯、米湯、稀粥、果汁、藕粉、口服補液等。凡脹氣、刺激溶液不宜吃,如豆漿、牛奶、濃茶、咖啡等。補液總量約1000~1500毫升/24小時,分5~6次餵服。每天熱量500~800千卡為宜。避免過熱過冷,以免引起心律失常。食物中的鈉、鉀、鎂,必須加以註意。壹般建議低鹽飲食,尤其是合並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但由於急性心肌梗塞發作後,小便中常見鈉的丟失,故若過分限制鈉鹽,也可誘發休克。因此,必須根據病情適當予以調整。此外,對於不能口服的患者或者根據病情需要,尚可補充胃腸外營養。對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因其不能活動,脾胃功能亦必受影響,故食物必須細軟易消化。 (2)緩解期:發病4天~4周內。隨著病情好轉,可逐步改為半流食,但仍應少量多餐。急性後期總熱能可增加至4200~5040千焦(1000~1200千卡)。膳食宜清淡、富有營養且易消化。 允許進食粥、麥片、淡奶、瘦肉、魚類、家禽、蔬菜和水果。食物不宜過熱、過冷,並應少吃多餐,經常保持胃腸通暢,以防止大便過分用力。 3~4周後,隨著病人逐漸恢復活動,飲食也可適當放松,但脂肪和膽固醇的攝入仍應控制,對伴有高血壓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仍應限鈉。肥胖者應減食。飽餐(特別是進食多量脂肪時)應當避免,因它可引起心肌梗塞再發作,這可能與餐後血脂增高,血液粘度增高引起局部血流緩慢,血小板易於凝集而致血栓形成有關。另方面,飲食也不應限制過分,以免造成營養不良和增加病人的精神負擔。 (3)恢復期:發病4周後,病情穩定後,隨其活動量的增加。壹般每天熱量可保持在1000~1200千卡左右。足量的優質蛋白和維生素則有利於病損部位的修復。乳類蛋白、瘦肉、魚類、蔬菜、水果等均可食用,特別是綠葉蔬菜和水果是富含維生素C的食物,性質疏利通導,宜經常攝食。每天的飲食中還要含有壹定量的粗纖維素,以保持大便通暢,以免排便費力。此外,恢復期後,應防止復發,其膳食原則還應包括維持理想體重,避免飽餐,控制脂肪和膽固醇攝入,預防血液粘度增高和血小板凝集。戒煙、酒,如伴有高血壓和慢性心力衰竭者應限鈉。 (4)註意水和電解質平衡。食物中水的含量應與飲水及輸液量壹並考慮,使適應心臟的負荷能力。如患者伴有高血壓或心力衰竭,應限制鈉鹽,但臨床上亦觀察到急性心肌梗塞發生後,尿中有鈉的丟失,故應根據血液生化指標予以調整。有人研究缺血心肌的營養代謝,認為鎂對缺血性心肌病有良好的保護作用,膳食中含壹定量的鎂,可能有助於降低心肌梗塞的發病率與死亡率。成人鎂的需要量為300~400毫克/日,食物來源為有色蔬菜、小米、面粉、肉、海產品等。已知鉀對心肌的興奮性、傳導性等均有影響,低鉀血癥易發生心律失常,故應註意如有低鉀血癥出現,飲食上應予調整。 (5)急性心肌梗死伴心功能不全時,常有胃腸功能紊亂,飲食更應註意。發病開始的1~2天,僅給熱水果汁、米湯、蜂蜜水、藕粉等清淡、流質飲食。每日6~7次,每次100~150毫升。若患者的心律紊亂有所好轉,疼痛減輕後,可逐漸增加壹些瘦肉、蒸雞蛋白、稀米粥等飲食。隨著病情的恢復,病後6周可采用冠心病的飲食,但飲食仍需柔軟,易於消化。 (6)註意高發季節的飲食調配,深秋和冬季是心肌梗塞的好發季節,除了保暖防寒外,還應多吃性溫和具有活血化瘀功能和營養豐富的食物,尤以各種藥粥最為適宜。陳舊性心肌梗塞病人的飲食,可按壹般冠心病的飲食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