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中國的傳統節日,具有團圓、豐收、思鄉等意義。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中秋傳統習俗妳都知道哪些呢?
1、吃月餅
賞月和吃月餅已經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了,俗話說:“八月十五月正圓,中秋月餅香又甜”。月餅壹詞,源於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那時僅是壹種點心。到後來人們逐漸把賞月與月餅結合在壹起,寓意家人團圓,寄托思念。同時,月餅也是中秋時節朋友間用來聯絡感情的重要禮物。
2、祭月
中秋節起源於古人對月亮的崇拜。祭月是古代我國壹些地方對“月神”的壹種崇拜活動,二十四節氣的“秋分”,是古老的“祭月節”。秋夕祭月由來已久,源自天象崇拜,祈求助力完成心願,故此拜祭。中秋節祭月經過逐漸演化,已經成為為民間的賞月、頌月活動,同時也成為現代人渴望團聚、寄托對生活美好願望的主要形態。
3、舞火龍
舞火龍,俗稱“燒龍”,是客家人傳統的民俗活動,大多在正月十五元宵節舉行。客家人用竹篾、稻草紮成“金龍”形狀,在“金龍”上安爆竹、插香火,配以鑼鼓,燃放舞動“金龍”,以此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舞火龍? 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廣州市白雲區石馬村、清湖村、平沙村、夏茅村、大朗村、江村村。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兇,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桿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現代以藤草、榕樹葉等制成,壹般龍頭約50公斤。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征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的壹種習俗。
4、猜燈謎
中秋節燈謎由來在我國源遠流長,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隱語”,這是燈謎的雛形。到了漢代“隱語”開始分化為兩個方向。壹類以描寫特征為主的事物謎;另壹類以文字形義為主的文義謎。
到了魏代,則稱為“謎語”。隋唐時期隨著詩歌的興盛,詩謎大量出現,並成為主流。從宋代開始,壹些文人學士常在元宵之夜,將謎條張貼在各種花燈之上,吸引行人猜射,“燈謎”就是這樣而來的。清中葉以後,謎風大盛,湧現了許多謎師。辛亥革命後,燈謎形成了南宗北派兩種風格,到了舊社會,由於謎家大都是士大夫階層,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強調風雅,排斥民間燈謎。
解放後,在黨的“百花齊放”的文藝方針指引下,燈謎活動更加蓬勃發展,謎材謎作日益完善豐富,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目前,在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都有燈謎活動及燈謎學術交流。
5、賞桂花
桂花有“九裏香”之譽,是我國人民十分喜愛的壹種傳統名貴花木。自古以來,人們把桂花及其果實視為“天降靈實”,作為崇高、美好、吉祥的象征。因此人們稱譽好的兒孫為“桂子蘭孫”;把“進士及第”或考上了狀元,稱之為“蟾宮折桂”;把月宮稱為“桂宮”,以“桂魄”比喻月亮。而且,我國勞動人民還以桂花和月亮為題材,創造了許許多多優美動聽的神話故事,世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的“嫦娥奔月,吳剛捧出桂花酒”的神話故事,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壹個。在中秋節賞桂花更是別有滋味,因為桂花寄托著人們對甜蜜生活的追求和贊美。
6、飲桂花酒
在古代,中秋之夜還有喝桂花酒的習俗。每逢中秋之夜,人們仰望著明月,聞著陣陣桂香,遙想吳剛砍桂,喝壹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歡聚壹堂,已成為節日的享受。桂花不僅可供觀賞,而且還有食用價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驥鬥兮酌桂漿”、“奠桂兮椒漿”的詩句。可見我國飲桂花釀酒的年代,已是相當久遠了。
中秋佳節乃中國傳統節日,從古至今壹直深受人們的重視,節日文化精髓在傳承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演變。但始終有壹點未變,那便是月圓人團圓,明月寄相思,溫情不減,情感寄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