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饅頭為什麽不放糖或鹽?
饅頭,古稱“蠻頭”,別稱“饃”“饃饃”“蒸饃”,為“包子”的本稱,中國傳統面食之壹,是壹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面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中國傳統面食之壹,是壹種用發酵的面蒸成的食品。饅頭以小麥面粉為主要原料,是中國人日常主食之壹。
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征孟獲時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彼時稱為“蒸餅”。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饅頭”壹詞最早單指含餡的饅頭,今北人多稱其為“包子”,“包子”壹詞始於宋代,“包子”和“饅頭”的稱謂,到清代才漸漸分化。而吳語區等地仍保留古稱,將含餡者喚作“饅頭”,如“生煎饅頭”“蟹粉饅頭”等等。[3]
中文名
饅頭
外文名
steamed bun
steamed bread
別名
饃饃(北方)、蠻頭(本稱)、蒸餅(前身)
主要原料
面粉,水,酵母,蘇打
,說是三國時期季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但中國人吃饅頭的歷史,至少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事物紺珠》記載“秦昭王作蒸餅”,後世蕭子顯在《齊書》中亦有言,朝廷規定太廟祭祀時用“面起餅”,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餅”可視為中國最早的饅頭。
饅頭
三國時,饅頭有了自己正式的名稱,謂之“蠻頭”。明人郎瑛在《七修類稿》記:“饅頭本名蠻頭,蠻地以人頭祭神,諸葛之征孟獲,命以面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
《三國演義》中寫道:“諸葛亮平蠻回至瀘水,風浪橫起兵不能渡,回報亮。亮問,孟獲曰:‘瀘水源猖神為禍,國人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黑牛白羊祭之,自然波浪平靜境內豐熟。’亮曰:‘我今班師,安可妄殺?吾自有見。’遂命行廚宰牛馬和面為劑,塑成假人頭,眉目皆具,內以牛羊肉代之,為言‘饅頭’奠瀘水,岸上孔明祭之。祭罷,雲收霧卷,波浪平息,軍獲渡焉。”即講述諸葛亮七擒孟獲,平定南蠻之後,過江受戰死冤魂之阻。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諸葛亮不忍用人頭祭祀,而發明饅頭為替代品。於是命殺羊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饅”通“蠻”,“饅頭”即意為“蠻頭”。饅頭把面粉加水、糖等調勻,發酵後蒸熟而成的食品,成品外形為半球形或長條。在江南地區,在制作時加入肉、菜、豆蓉等餡料的此類面食都通通叫做饅頭,而無餡的饅頭叫實心饅頭。味道可口松軟,營養豐富,是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主食之壹。口味不同,作法各異,由此發展出了各式各樣的饅頭,如白面饅頭,玉米面饅頭、菜饅頭、肉饅頭、生煎饅頭、油炸饅頭,叫法也不盡相同。
《三國演義》為小說,不足為據。考之真實史料,《事物紀原》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祭之,神則助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面,像人頭以祠,神亦助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史上,諸葛亮、孟獲都確有其人,諸葛亮家喻戶曉,無需多言。孟獲系蜀漢時建寧(今雲南曲靖)人。彜族首領。劉備死後,孟獲曾和建寧豪強雍某起兵反蜀,數為諸葛亮所敗,曾被七擒七縱,後仕蜀,為禦史中丞。
《事物紀原》的資料來源是稗官野史,並不足以證明饅頭就是諸葛亮發明的。不過,古代少數民族確實有用人頭祭天的風俗,“饅頭”也很有可能是人頭的替代品。晉人盧諶《祭法》中就說:“春祠用曼(饅)頭。”說明饅頭的確是當時常見的祭品。
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這裏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今日北方人所稱的“包子”。唐人把它叫做“籠餅”。古人把面食統稱為“餅”,如湯面叫做“湯餅”,上籠蒸熟的面點就叫“籠餅”。陸遊有詩雲:“便覺此身如在蜀,壹盤籠餅是豌巢。”其下作註:“蜀中雜彘肉作巢饅頭,佳甚。唐人正謂饅頭為籠餅。”陸遊所說的“饅頭”,其實是包子最古老的名字。
綜上所述,饅頭起源於野蠻時代的人頭祭,傳為諸葛亮所發明,形狀為人頭形,爾後隨著歷史的發展演變,逐漸改為禽肉餡。中國種植小麥有幾千年歷史,但是為什麽沒有發展出面包這種食物?
朝文社
贊23
閱讀3052
歷史淵源
壹種用面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有餡。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南方有餡無餡統稱饅頭。 宋·高承《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壹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 武侯 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麪,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 元·柯丹丘《荊釵記·春科》:“三場文字不得中,六個饅頭落得吞。” 楊朔《潼關之夜》:”他——年青的軍人——站起來,把座位讓給抱嬰兒的婦人,更從衣袋裏摸出壹塊幹硬的饅頭交給她。”提起饅頭可謂歷史悠久,它源於中國。據傳在三國時期,諸葛亮為安定後方而進軍西南,在橫渡瀘水時,因瘴氣熏天,毒液漫流,過河士兵中體弱者多觸水致死,軍隊難以挺進。諸葛亮面對此景心急如焚,想來想去只好祭奠河神,求神降福懲魔,保佑生靈,於是命殺牛宰豬,包成面團,投於水中以示供奉。後來,民間習此風俗。這大概是“饅頭”的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