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立秋應該如何健康地堅持秋肥?

立秋應該如何健康地堅持秋肥?

導語:立秋之後,天氣濕熱,最容易困脾。因此,立秋時節應調理好脾胃,謹慎“增肥”。民俗專家表示,在立秋的這壹天,中國流行“啃秋”、“咬秋”、“糊秋脂”等民俗。

民間所說的“糊秋肥”真相是什麽?

這是立秋的日子,民間稱為“秋膘”。什麽是「貼秋肥」?事實上,在炎熱的夏天,人們吃不下任何東西,會感到厭食。

壹旦到了立秋,雖然天氣仍然很熱,人們的身體也不再濕漉漉的,畢竟涼爽的秋天來了。

於是開始萌發做點好吃的來彌補夏天以來虧空的想法。我應該吃什麽?最滿意的是燉肉!通過吃燉肉來彌補夏天流失的脂肪,稱為“貼秋肥”。

過去人們對節氣的關註很多,大多與飲食、防病有關,這與人們對自身健康的關註不無關系。“民以食為天”。立秋是壹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人們當然不能忘記吃它。因此深受北京、河北壹帶百姓的喜愛。人在三伏天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會減肥。清代民間流行在數伏的日子裏用掛秤的方法給人稱重。當然大部分都是孩子,和長夏比體重,測試是胖是瘦。減肥被稱為“苦夏”。當時人們往往只以胖瘦來判斷健康。當然,瘦了就需要補。彌補的辦法就是到了立秋,吃好吃的,就“貼上秋天的肥肉”。當然首選肉,而且“用肉粘上肥肉”。這壹天,普通人吃燉肉,講究的人吃水煮肉、紅燒肉,還有餃子、燉雞、燉鴨、紅燒魚。

南京、杭州、四川、山東的“貼秋肥”習俗是什麽?

北京: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習俗,吃肉,也就是“糊秋肥”。在北京壹些老字號的肉類專櫃前,購買肉制品的顧客會排起長隊。

南京:

立秋是繼夏季至日之後的第三個節點。老南京的立秋節氣裏有“啃秋”的習俗,還有壹些很有意思的說法,比如“立秋後十八鍋”,意思是立秋後還有很長壹段時間的炎熱;另外,立秋有男秋和女秋之分,有“男秋涼,女秋熱”之說。

杭州:

在初秋,還有每天吃西瓜的習俗。秋桃過去在杭州很受歡迎。立秋時,大人小孩都要吃秋桃,壹人壹個,吃完後保留果核。除夕之夜,桃核被扔進爐子裏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將拯救瘟疫壹年。

四川:

在四川的東部和西部也流行喝“秋水”,即在立秋的那壹刻,全家人都會每人喝壹杯,據說這樣可以消除積聚的暑氣,秋來就不會胃痛了。

山東:

在山東萊西,立秋流行吃“渣渣”,這是壹種用豆腐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有“大人小孩吃了立秋渣渣不吐不拉”的說法。這麽多的飲食習俗,大多是為了預防痢疾,可見中國工人對秋季腹瀉的意識。

秋來“v”如何吃不養生?

立秋後天氣仍然很熱,還下著雨。這段時間天上烈日炎炎,地面濕漉漉的,濕熱蒸人,是濕熱之邪。《黃帝內經》說“濕經脾”。因為脾喜燥惡濕,最容易為濕所困。另外,人們喜歡吃涼果、冷飲,有助於濕邪,損傷脾陽。初秋傷脾,會為冬季慢性支氣管炎復發埋下禍根。因此,在立秋時節,應該好好保養脾胃。

多吃些食物或藥物來祛除濕熱。最常用的祛濕藥是香薷。多吃茯苓等健脾胃的食物,促進脾胃功能的恢復。此外,芡實、山藥、豇豆、小米都有健脾益胃的功效。避免吃冷的食物。雖然立秋後天氣仍然炎熱,但陽氣開始收斂,陰氣逐漸增多。吃生冷的食物容易損傷脾陽,所以要避免吃生冷的蔬果。

秋胖“年貼”今年更健康。

立秋是四季中間的長夏,要以光為輔。所謂“淡補”,是指補而不膩。要適當吃壹些具有健脾、清熱利濕作用的食物或藥物,使體內濕熱之邪排出大便,調理脾胃功能,為中晚秋乃至冬季的健康打下基礎。除了鴨子,兔子、甲魚、海參等寒性食物適合立秋後食用,以達到滋陰潤肺、潤燥、清心安神的功效。

穴位按摩可以用來養生。按摩豐隆、足三裏、脾俞等穴位,可以健脾胃。豐隆穴是祛濕的重要穴位,脾俞能健脾胃,足三裏能補中益氣,通絡活絡。每天按壓以上三個穴位100次,是腸胃“避暑”的好方法。

與肉類相比,樹葉、菜花和壹些蔬果的清淡進補作用更為突出,如茄子、鮮蓮藕、綠豆芽、絲瓜、黃瓜、冬瓜、苦瓜等清淡食物有清熱燥濕的作用。中醫也提倡立秋後每天早上喝粥。粥有利於健脾,養陰於脾胃,平衡健陽。

現代人的最佳時令飲食:玉米和絲瓜

中醫首席養生專家楊力教授說:初秋最佳的時令飲食是玉米和絲瓜。

玉米

中醫認為,玉米性平味甘,入肝、腎、膀胱經,具有利尿消腫、平肝利膽、健脾祛濕、調節食欲、益肺寧心、清濕熱等作用。初秋時令食用,不僅能祛除秋燥,還有助於延緩衰老。

初秋最好的玉米料理:松仁玉米;

配料:玉米、松子、紅辣椒、蔥花、糖、鹽。

做法:紅辣椒籽洗凈,切成菱形塊,大小為1cm;剝玉米芯和須,剝玉米粒。大火將炒鍋加熱,撒上生松子,關小火晾幹。經常用鍋鏟翻炒松子,使松子滾動,顏色均勻。松子烤到都是金黃色的時候,拿出來攤在大盤子上晾涼。鍋裏放水,大火燒開,放入玉米粒,中火煮5分鐘,撈出瀝幹。大火燒熱炒鍋,倒入油,待油溫達到六成時,先炒出蔥花,再放入玉米粒和紅辣椒片,用鹽和糖翻炒片刻。沿鍋邊加入約1湯匙(15 ml)的水,然後蓋上鍋蓋燉3分鐘。打開鍋蓋,放入松子,大火翻炒均勻。

絲瓜

絲瓜,綠嫩,香脆,是夏秋之交非常適合的蔬菜。絲瓜營養價值很高。絲瓜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纖維、鈣、磷、鐵、核黃素等B族維生素、維生素C,還含有人參中含有的成分皂甙。

初秋時節多吃絲瓜有益健康。中醫認為絲瓜味甘、性平,具有清熱解暑、涼血解毒、通便、祛風化痰、潤膚美容、疏通經絡、活血排乳等功效。其絡、籽、藤、花、葉均可入藥。

推薦做法:涼拌絲瓜。

原料:絲瓜、香菇、香油、醬油、醋。

做法:將絲瓜洗凈切片,用開水焯壹下,拌上香油、醬油、醋等。做涼拌絲瓜。

絲瓜也可以榨成汁,提高治療效果。比如取適量生絲瓜,洗凈榨汁,與蜂蜜按10: 1的比例混合,有清熱止咳化痰的功效。

貼秋膘註意避免八大進補問題

避免無病化妝。

沒病就補,不僅增加開支,還害了自己。如果妳服用過多的魚肝油,會導致中毒。如果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肥胖,血液膽固醇升高,容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避免過多和不足的區別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並不是說虛損患者就不要用補藥。虛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只有對癥下藥才能補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身體。

養生雖然沒有治病那麽嚴格,但要根據吃的對象分為寒性和熱性兩類。微寒者怕冷喜熱,手腳不溫,口淡流涎,大便稀溏,小便長,舌淡。熱的人,手腳發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燥,小便短赤,舌紅。如果不區分寒熱,很容易導致“火上澆油”。

避免越多越好

吃太多補品是有害的。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果過量服用參茸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服用過多的維生素C會引起惡心、嘔吐和腹瀉。

避免所有的補充劑和肉類。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很好的滋補品。它不僅營養高,而且味道鮮美。但是,肉類不容易消化吸收。如果長期吃多了,往往會被腸胃功能已經下降的老人壓垮。肉類消化過程中的壹些“副產物”,如過多的脂類和糖類,往往是老年人常見病、多發病的誘因,如心腦血管疾病、癌癥等。

清淡飲食不是沒有補充,尤其是蔬菜。現代營養學認為,新鮮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需的營養素。

切忌以藥為食。

重藥輕食是不科學的,因為很多食物也是治療藥物。多吃薺菜,可以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以健胃消食,平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可以補脾胃。日常食用核桃、花生、紅棗、扁豆、蓮藕等。也是很好的補充。

避免強調“進”多於“出”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家庭每天都有肉和油膩的飯菜。這些食物代謝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要及時排出,生活節奏的加快使得很多人排便不規律,甚至便秘。近年來,養生專家提出了壹種註重“負營養”的養生新概念,即註重人體排泄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素”的滯留和吸收,主張進補的同時應註意及時通暢的排便。

避免不斷的“補償”

有些人喜歡根據自己的口味吃某種補藥,然後從多年不變變成了“偏食”“暴食”,對身體不好。因為藥物和食物不僅有保健和治療作用,而且還有壹定的副作用,長期服用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

尤其是老年人,不僅各器官功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需要全面系統的調理,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品和食品也有不同的需求。所以根據不同情況進行調整是非常必要的,不可能千篇壹律的彌補。

避免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物如燕窩、魚翅等未必有奇特的食療效果,而紅薯、洋蔥等非常普通的食物卻有著值得關註的食療價值。另外,所有的食療都有壹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所以藥膳要根據需要來定,“缺什麽補什麽”,不能以貴賤來劃分等級,尤其是老年人,而要以實用、價廉為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