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哪個民族的習俗?
火把節是彜族的習俗。
火把節(彜族火把節),是流行於雲南、貴州、四川等彜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壹。火把節的起源與人們對火的崇拜有關,其目的是用火驅除昆蟲,保護莊稼。
火把節時,各村都豎起用幹松子和松子做的大火把,各家門前都豎起小火把,晚上點燃,讓村莊燈火通明;同時,人們拿著小火把在田野和房屋周圍走來走去,在田野的角落裏插上火把和松子。年輕男女整夜圍著村子裏的大火炬玩耍、跳舞。節日期間,有賽馬、鬥牛、射箭、摔跤、拔河、蕩秋千等娛樂活動,並開設商品交易會。
火把節的習俗:
彜族人認為火把節後長出的谷穗和火把壹樣粗。後人以此為祭品,驅趕家中的鬼怪邪靈,以保人畜平安。節日期間,各族青年男女或點燃松木做成的火把,到村裏田間地頭進行活動。壹邊走,壹邊在火把上灑松香祈求新年,除汙穢求好運;或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或者舉辦大型篝火晚會,徹夜狂歡。現在,人們也利用聚會進行社交或會見戀人,並在節日進行商業活動。
每逢火把節,彜族、白族的家家戶戶門前都要豎起壹個火炬。壹個寶塔形的火炬被堆在廣場中央。選壹棵三四尺高的松樹立在中間,周圍用幹柴火層層疊疊,形成寶塔狀,頂端放壹根蓋滿紅花、白餅、海棠的青木。晚上,男女老少手持火把,隨著鑼鼓聲,聚集在廣場上點燃樹塔。頓時火光沖天,幹柴劈裏啪啦,與鑼鼓聲、歡呼聲融為壹體,震動山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