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腦癱有什麽特點?
視力和聽力障礙:許多腦癱伴有近視或斜視,其中內斜視最常見,聽力下降多見於伴有蠕動的腦癱。腦癱的人往往很難分辨聲音的節奏。
姿勢障礙:腦癱的姿勢異常,姿勢不穩,運動或休息時姿勢笨拙,左右不對稱。在壹些嚴重的情況下,頭部往往不像正常兒童那樣處於垂直中心位置,而是習慣於向壹側傾斜,或者左右搖擺。
生長發育障礙:部分輕度腦癱患兒可基本或接近正常生長,但大部分腦癱患兒較同齡正常兒童矮小,生長發育落後。
語言障礙:腦癱的癥狀有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有的表現為語言表達或語言形成困難,有的表現為發音不清或口吃,有的表現為失語癥,即能聽懂別人的語言,但自己不會說話。這種情況在手蠕動型腦癱中尤為明顯。
運動障礙:腦癱的癥狀是運動能力低於同齡正常兒童,運動自控能力差。唯壹的障礙就是手腳略顯不靈活或笨拙。嚴重者手抓不住東西,腳走不動,有的甚至不能翻身、坐起、站立或正常咀嚼吞咽。
腦性癱瘓的臨床表現:
1.腦癱患兒的主要臨床表現有哪些?腦癱患兒由於發病部位的不同和個體差異,臨床表現復雜多樣。大致總結如下:
(1)運動發育落後,主動運動減少:腦癱患兒均有不同程度的運動發育落後,如擡頭、獨坐、攀爬、站立、行走等大型跑車正常兒童發育遲緩;抓東西,手指的精細動作也落後於正常孩子。
(2)主動運動減少:新生兒期運動表現減少,吮吸能力和覓食反應差。三個月時下肢踢腿動作明顯減少或雙腿同時踢腿。偏癱型腦癱通常表現為壹側活動減少。患病兒童的肢體很少活動,尤其是下肢,常表現為半身不遂、雙側癱瘓、四肢癱瘓。因為自主運動困難,動作僵硬不協調,經常出現異常運動模式。
張力減退型的特征是麻痹、柔軟和過度沈默。
(3)肌張力和姿勢異常:大多數痙攣性截癱患兒隨著年齡的增長,肌張力逐漸增高,表現為下肢伸直、內收,有時呈剪刀狀。上肢屈肌張力增加,雙手常握拳。手足腦癱患兒嬰兒期肌張力低,之後增高。
(4)反射異常:正常4個月大的孩子直立時,如果向左右傾斜,會有保護性反射,頭部會自動停留在中間位置;5~6個月左右傾斜,能伸直上肢,保持平衡;在9個月大的時候,當孩子處於俯臥位,懸空時,孩子的“降落傘樣反射”是正常的,即上肢向前伸展,腦癱兒童的這些保護性反射和平衡保持能力減弱或消失。
2.腦癱有哪些並發癥?
(1)智障兒童中約有三分之二是智障,約有1/4是重度智障。痙攣性四肢癱和強直性腦癱的人往往智力更差,手足蠕動的兒童中有嚴重智力障礙的人很少見。
(2)約25%的視力障礙兒童伴有視力障礙。新生兒因不同因素導致皮質發育不良,導致“皮質盲”。
兒童期以後,最常見的內斜視和屈光不正是近視、弱視和斜視。少數人有眼震,偶爾完全失明。有偏見的孩子可能有同側偏盲。視力障礙影響眼手的協調功能。
(3)約25%的聽力障礙兒童伴有聽力下降甚至全聾,尤其是高膽紅素血癥引起的手足蠕動。除了先天性的聽神經器官發育異常,還有很多是嬰幼兒不合理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導致的聽力障礙。
(4)感覺和認知異常的腦癱患兒常出現觸覺、位置感、實體感和兩點辨別覺。大多數孩子缺乏正確的視覺空間和立體感,認知功能缺陷更為突出。兒童對復雜圖形的識別能力差,分不清物體的形狀與其空間背景的關系,對顏色的識別能力差。
(5)約1/3至2/3的語言障礙兒童存在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
表現為語言發展緩慢,發音困難,咬字不清,不能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有的孩子完全失語。手足徐動、共濟失調、共濟失調的孩子往往伴有語言障礙。痙攣性四肢癱瘓和雙側癱瘓的兒童常伴有語言障礙。
(6)癲癇發作至少10%~40%的兒童在不同年齡均有癲癇發作,尤其是痙攣性四肢癱、偏癱、單癱、智力低下者,而手足蠕動和* * *共濟失調者少見。
嬰兒常出現熱性驚厥和嬰兒痙攣,各種顱腦損傷引起的癲癇十分常見。
(7)口腔和牙齒功能障礙
(8)情緒和行為障礙腦癱患兒大多存在情緒激動或行為異常,與腦功能受損有關。大量的實驗和臨床資料表明,當大腦的邊緣系統,尤其是海馬體受到損傷時,可引起兒童情緒異常。
孩子往往容易哭鬧、任性、固執、孤僻、古怪、情緒脆弱和容易激動,有的有幸福感和情緒不穩定等。,而手足蠕動型更為常見。
(9)上肢骨與關節發育最常見的畸形有肩關節內收、旋前,肘關節屈曲,前臂旋前,腕關節屈曲,拇指或手指屈曲等。最常見的下肢畸形有:骨盆傾斜、髖臼發育不良、髖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足下垂、外翻、內翻、馬蹄足畸形、爪趾畸形、脊柱側凸和椎體形狀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