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中秋節月餅的由來

中秋節月餅的由來

有幾種說法。

月餅象征著團圓,是中秋節必吃的食物。關於月餅的起源有很多故事,但在所有的故事中,月餅都是用來慶祝勝利的。

據傳說,在唐高祖時期,李靖將軍在8月15日征服了匈奴,凱旋而歸。當時做生意的吐魯番人向唐朝皇帝敬獻糕點。高祖李淵接過華麗的餅盒,取出圓圓的餅,對著天上的明月笑著說:“我們要用胡餅請蛤蟆。”。之後,與大臣們分享蛋糕。

從那以後,月餅的制作越來越精細。蘇東坡在壹首詩中寫道:“小餅如嚼月,有酥有餡。”清朝的楊光甫寫道:“月餅餡是桃餡,冰淇淋是糖霜做的”。

月餅發展到今天,品種更多了,口味也不同了。其中,北京式、蘇式、廣式、潮式月餅成為中國月餅的五大類。近年來在海南異軍突起的水果月餅深受消費者青睞。

唐僖宗在中秋節吃月餅,月餅非常好吃,而且當他聽說新人曲江舉辦婚宴時,他命令禦廚將紅綾的月餅包好送給新人。這是我們能看到的最早的月餅記錄。

宋代月餅有“荷葉”、“金花”、“芙蓉花”之稱,制作方法更加明確。詩人蘇東坡有詩贊曰:“小餅如嚼月,有酥有餡。”薯片是油炸薯片,餡料是糖,它的味道甜、脆、香、美。宋代以後,制作月餅不僅註重口感,還在餅面上設計各種與月宮傳說有關的圖案。最開始蛋糕表面的圖案大概是畫在紙上,然後貼在蛋糕表面。後來幹脆用面團模具壓在月餅上。

圓月形狀的月餅象征著壹個快樂的團圓,就像第十五個國慶節的圓月壹樣。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來祭月,送給親朋好友。這無疑是漢族民族心理的反映。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治者怕百姓揭竿而起反抗,采取每十戶派壹兵監視的高壓政策,只允許十戶使用菜刀。百姓不堪其擾,於是借八月十五中秋節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裏放壹個蠟丸,用紙包好,上面寫著誓言,餅底還有壹張紙作為提示,以此號召對方為蒙古復興而戰。浙江溫州人稱這種月餅為“三金”,在當地方言中諧音。

這大概就是今天月餅上經常貼壹張紙的原因吧。

傳統的中秋節是壹個團圓的節日,所以古詩詞中有這樣壹些詩句,比如“佳節倍思親,每次都思念壹個人”,也就是到了中秋節,大家更加期待團圓。如果家庭中有人能在海外或其他地方回家團聚,會增加思念感,這是中國以家庭為社會單位的特點,而中秋節正是這壹特點的集中體現。

中國歷代以農立國,中秋節正好是春秋之季,農業豐收。所以農村有供奉“芋頭魁”的習俗,就是中秋節吃紅薯和芋頭。這兩種塊根作物又大又圓,象征著豐收和豐滿。而且親戚朋友之間贈送月餅也是圓滿和團圓的象征。

中秋之夜,全家圍坐在壹起,明月當空,或對月飲酒,或喝茶吃月餅助興談興,也是生活的樂趣之壹。所以,沒有中秋節也可以吃月餅,但是沒有月餅就不是中秋節,所以中秋節和月餅是緊密相連,缺壹不可的。而這個習俗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據說在唐高祖的武德時期,邊防軍入侵了這片領土。統帥李靖出征,大獲全勝。中秋節那天,人們在長安城內外徹夜慶祝。有時,吐蕃人會獻上蛋糕來慶祝他們的勝利。高祖拿出圓餅,指著笑著說:“妳要用胡餅請蛤蟆。”後來送給大臣們,於是就形成了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第二,北宋中秋節時,先上山爬樓梯看明月很快,然後舉行拜月儀式。有圓餅作為祭品。據《燕京歲時月餅》記載,“月餅遍地皆是,最大的有壹尺多長,月宮上畫著蛤蟆的形狀,有人祭完就吃”。這是宋代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

還是元末統治者實行“三家壹元,五家壹菜”的殘暴統治。劉伯溫組織農民起義,專門做了大圓餅,裏面有壹張隱藏的紙條,約定八月十五日起義。結果起義成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從那以後,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流行了。

總之,中秋節團圓、賞月、吃月餅的習俗由來已久。經過幾代人的傳承,不斷添加新的內容來豐富這壹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依然膾炙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