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什麽藥治療豬瘟?
1病因
豬瘟病毒屬於黃病毒科和瘟病毒屬。
該病毒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不僅能在冷凍條件下存活,也能在熏烤肉類中存活。但不耐熱,只有部分菌株能耐受56℃的溫度。pH & lt3.o或pH > 11。o可以滅活;對乙醚、氯仿和β-丙烯內酯敏感;可用2%氫氧化鈉、1%福爾馬林、碳酸鈉(4%無水或10%結晶碳酸鈉+0.1%去汙劑)、離子和非離子去汙劑、含1%碘伏的磷酸滅活。
2流行病學
該病發生在大多數亞洲國家和地區、中南美洲、非洲和壹些歐洲國家。
在自然條件下,豬和野豬是豬瘟病毒的唯壹宿主。其他動物有抵抗力。豬不分年齡、性別、品種,都是易感的。全年都可能發生。起初有壹只或幾只豬發病,以後逐漸增多,1 ~ 3周後達到高峰,發病率為80% ~ 100%。治療無效,死亡率極高。它是流行的或地方性的。
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也可通過結膜、傷口、精索感染、胎盤垂直傳播。通過直接接觸染病動物的分泌物、排泄物、精液、血液而感染;或者通過農場訪客、獸醫和豬的交易進行主動交流;通過受汙染的鋼筆、器具、車輛、衣服、設備和采血針間接傳播;用未煮過的泔水餵豬也會導致傳播。
傳染源為病豬、痊愈後帶病毒的豬和潛伏期帶病毒的豬。病豬和死豬的所有組織、血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先天性感染仔豬,持續毒血癥,排毒幾個月;攜帶病毒的豬細胞疫苗和自然減毒株均可成為傳染源。
3臨床癥狀
胎兒期接觸豬瘟病毒的豬可能終身感染,潛伏期通常為幾個月。仔豬接觸病毒的潛伏期為7 ~ 10天,壹般為感染後5 ~ 10天,但慢性感染病例壹般在3個月後感染。
急性型:高熱(41 ~ 42℃)。食欲不振,偶爾嘔吐。困倦,擁擠。呼吸困難,咳嗽。結膜發炎,雙眼膿性分泌物。全身皮膚和粘膜廣泛充血出血。皮膚發紺,特別是在四肢(耳朵、尾巴、四肢和鼻子和嘴)。壹是短期便秘,排球樣糞塊,帶粘液(膿或假膜碎片);腹瀉後排出灰黃色稀薄的糞便。多數在感染後5 ~ 15天內死亡,仔豬死亡率可達100%。
慢性型:體溫忽高忽低,呈松弛熱型。便秘或腹瀉交替出現,以腹瀉為主。皮疹、結痂、耳朵、尾巴和四肢壞死。病程長,持續1個月以上,死亡率低,但難以完全康復。不死的豬往往會變成僵硬的豬。多見於流行中後期或經常發生豬瘟的地區。
輕度型:多年來,在部分地區分布著壹種所謂的“無名高熱”,現已證明多為豬瘟。由於其潛伏期長,癥狀輕微且不典型,死亡率壹般小於50%,抗菌藥物無效,故稱“輕度”豬瘟。病豬表現為壹過性發熱(壹般40 ~ 465,438±0℃,少數在465,438±0℃以上),無明顯癥狀。母豬長期感染,受胎率低,流產、死胎、木乃伊胎或畸形胎;出生的小豬先天感染,死亡或成為僵豬。
4病理變化
急性型:白細胞減少和血小板減少。全身出血和淤血,特別是皮膚、淋巴結、喉、膀胱、腎和回盲部(耳根、頸部、下胸腹、四肢內側)。脾臟不腫大,表面有暗紫色邊緣略突出的出血性梗死竈,是豬瘟的特征性病變,但壹般不常見,僅50% ~ 70%病例有梗死竈。常見全身淋巴結腫大出血,切面周圍出血明顯,混合貧血改變,呈紅白大理石狀,多見於頜下、頸部、腹部淋巴結。
慢性型:以壞死性腸炎為主,壹般在回盲口、盲腸、結腸粘膜上形成同心鈕扣狀潰瘍,突出於粘膜表面,顏色深褐色,中央凹陷。通常沒有出血或炎性病變。全身淋巴萎縮。胸腺萎縮和骨疣在仔豬中很常見。
5診斷
5.1根據典型的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作出初步診斷,最終診斷還需進壹步的實驗室診斷。
5.2實驗室診斷
在國際貿易中,指定的診斷方法是過氧化物酶聯中和試驗(NPLA)、熒光抗體病毒中和試驗(FAVN)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沒有替代的診斷方法。
病原鑒定:將病豬的器官、組織冷凍後,用直接免疫熒光染色法檢查,或用細胞培養法分離病毒,用免疫熒光或過氧化物酶法檢測病毒。經單克隆抗體確診。
血清學試驗:過氧化物酶中和試驗、熒光抗體病毒中和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樣品采集:用於鑒定病原體,應采集活的患病動物的扁桃體(最合適的樣品)、(咽、腸系膜)淋巴結、脾、腎、遠端回腸和血液(EDTA抗凝)。上述樣品應在冷藏條件下(但不能冷凍)盡快送至實驗室。
血清學檢測應采集疑似痊愈動物、母豬所產仔豬和監測豬的血清樣本。
5.3鑒別診斷
應與非洲豬瘟(臨床上難以區分,需取樣送檢)、牛病毒性腹瀉病毒感染、沙門氏菌病、豬丹毒、急性巴氏桿菌病、其他病毒性腦脊髓炎、鏈球菌病、鏈球菌病、鉤端螺旋體病、香豆素中毒等疾病相鑒別。
6預防和控制
這種疾病無法治愈。受感染的豬必須被撲殺,動物屍體必須銷毀。在豬瘟流行的地區,使用豬瘟弱毒疫苗可以有效減少經濟損失,但不能有效消滅豬瘟。在無豬瘟發生或開展豬瘟根除計劃的地區,可以使用豬瘟抗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