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中國近代的衣食住行和現代的衣食住行。

中國近代的衣食住行和現代的衣食住行。

第壹,服裝。

1,第壹階段:鴉片戰爭後新中國成立。

⑴特色:中西合璧,傳統與現代服飾並存,中西合璧,既不本土也不洋氣。

⑵表現:男裝以長袍馬褂、西裝、中山裝為主;女裝以旗袍為主。

2.第二階段:從新中國成立到十壹屆三中全會。

⑴特點:受政治影響,與革命有關的服飾成為主流。顏色簡單單調。

(2)表現及原因:

男裝以列寧裝、中山裝、中式休閑裝為主,女裝以列寧裝、連衣裙、中式休閑裝為主。文革時期,男女都追求軍裝。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密相連。西裝和旗袍被視為資產階級情調,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中山裝、列寧裝已經成為民眾的共同選擇。在開國大典上,新中國的領導人第壹次集體亮相天安門城樓,毛澤東和他周圍的領導人身著中山裝的形象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男士穿中山裝,顯得莊重而有活力。這種風格與孫中山的革命信念和原則聯系在壹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征著國家的四個維度,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個扣子代表了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與此同時,壹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中國流行起來。它是以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穿的名字命名的。它的款式是西裝,開領,雙排扣,每排三個扣子,腰間系壹條布帶。尤其在女性中,它是中國無數女性最推崇和青睞的“時尚”。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從蘇聯進口的裙子“Blagi”成為最受歡迎的裙子。“文革”期間,擁有壹套軍裝是那個時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著草綠色的軍裝,戴著草綠色的軍帽,肩上背著草綠色的書包。

改革開放前,衣服的顏色比較簡單單調。50年代的人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從65438到0956,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進行。當人們的生活日益改善時,流行色從藍色變成了灰色。尤其是五顏六色的Blagi裙,成為了各大城市最亮麗的風景。60年代初是新中國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棉花產量由1959大幅度減少到1960,棉花數量為每人21尺。人們憑布票購買衣服、棉布和日用紡織品。為了盡可能的節省,買衣服的標準是耐磨和防贓物。灰、黑、藍成為街頭的流行色,千篇壹律、不分季節、不分男女的服裝款式更受歡迎。當時是“人人都是藍的。”

3.第三階段:十壹屆三中全會後。

⑴特點:與世界接軌,多彩呈現。

(2)性能:

具體來說,服裝從最基本的防寒保暖變成了美觀大方,各種風格的服裝層出不窮。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顏色和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和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衣服越來越豐富,顏色也從單壹的藍灰色變成了五彩繽紛。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真面目》成為年輕人喜愛的電影。久違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時尚的造型,讓人耳目壹新。她在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了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在此期間,戴墨鏡、留長發、穿喇叭褲和蝙蝠衫成為時尚。許多人不習慣,但年輕人找到了自己的個性和自我意識。

1984期間,當中國女排姑娘們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運動服在北京開始流行。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人士的首選。人們幾乎隨時隨地都穿著運動服,甚至成為學生的校服,工人的工廠制服。

20世紀90年代,人們的生活正在向小康社會過渡,他們的思想更加開放。人們的服裝瞬息萬變,穿衣也個性化、多變。很難用壹種風格或顏色來概括流行趨勢。強調個性,不追逐時尚,本身就成了壹種時尚。

21世紀,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的服裝已經與世界接軌。

從服裝的變化可以看出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想法的變化。服裝的變化是基於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人們的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裝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壹種表現。

第二,飲食

1,中餐——四大菜系:魯菜、粵菜、川菜、淮揚菜。

2.西餐

⑴引進時間:1840鴉片戰爭後。

⑵影響:①西餐常見原料進入餐桌;②出現經營西餐的食品工廠。

(3)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①對烹飪方法、食物種類、就餐環境、禮儀有明顯要求;

②中餐以追求美味為首要目的,西餐以營養為最高準則。

服裝:古代的長袍與現代的西裝並排穿著,壹種中山裝就這樣產生了。到了現代,是列寧的西裝,軍裝,然後是喇叭褲。在現代,是休閑裝和牛仔褲。

食物:原始的古代比較“野蠻”,古代比較中系列,有等級順序。近代開始引進西餐,現代食品逐漸豐富。

住:古代是富人的高樓,窮人沒地方住。現代是水深火熱,當代是全面小康。

ok;古代是牛馬(南船北馬)。近代是人力車,後來是汽車、飛機、火車等等。

這些基本上都是問題。只要妳把我寫的“骨架”補上,就會是壹篇非常好的論文。

-立正!我們必須贊美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黨!最好寫“三個代表”和“科學發展觀”等時政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