鯉魚跳龍門的成語意思
介紹
出處
典故
龍門
同名雕塑
同名菜肴
鯉魚為何跳水
[編輯本段]介紹
古代傳說黃河鯉魚跳過龍門(河南省洛陽市龍門山),就會變化成龍。《埤雅·釋 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清李元《蠕範·物體》:“鯉……黃者每歲季春逆流登龍門山,天火自後燒其尾,則化為龍。”後以“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後來又用作比喻逆流前進;奮發向上。
山
[編輯本段]出處
《埤雅·釋魚》:“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
[編輯本段]典故
很早很早以前,龍門還未鑿開,伊水流到這裏被子龍門山擋住了,就在山南積聚了壹個大湖。
居住在黃河裏的鯉魚聽說龍門風光好,都想去觀光。它們從和南孟津的黃河裏出發,通過洛河,又順伊河來到龍門水濺口的地方,但龍門山上無水路,上不去,它們只好聚在龍門的北山腳下。“我有個主意,咱們跳過這龍門山怎樣?”壹條大紅鯉魚對大家說。“那麽高,怎麽跳啊?”“跳不好會摔死的!”,夥伴們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大紅鯉魚便自告奮勇地說:“我先跳,試壹試。”只見它從半裏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離弦的箭,縱身壹躍,壹下子跳到半天雲裏,帶動著空中的雲和雨往前走。壹團天火從身後追來,燒掉了它的尾巴。它忍著疼痛,繼續朝前飛躍,終於越過龍門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壹眨眼就變成了壹條巨龍。山北的鯉魚們見此情景,壹個個被嚇得縮在壹塊,不敢再去冒這個險了。這時,忽見天上降下壹條巨龍說:“不要怕,我就是妳們的夥伴大紅鯉魚,因為我跳過了龍門,就變成了龍,妳們也要勇敢地跳呀!”鯉魚們聽了這些話,受到鼓舞,開始壹個個挨著跳龍門山。可是除了個別的跳過去化為龍以外,大多數都過不去。凡是跳不過去,從空中摔下來的,額頭上就落壹個黑疤。直到今天,這個黑疤還長在黃河鯉魚的額頭上呢。
後來,唐朝大詩人李白,專門為這件事寫了壹道詩:“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
[編輯本段]龍門
壹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南郊13公裏的伊河兩岸東、西山上。西山又名龍門山,故名。古稱伊闕,故又稱伊闕石窟。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即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後,後歷經東魏、西魏、北齊、隋、唐、五代至清末1000余年間不斷營造,尤以北魏和唐代為盛。大小窟龕分布於伊河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的崖壁上。現存窟龕約2100余個,佛塔40余座,題記碑碣3860種,造像10萬余尊。龍門石窟中唐窟數量最多,約占2/3,典型洞窟有潛溪寺、奉先寺、看經寺等;北魏次之,約占1/3,典型洞窟有古陽洞、賓陽洞、蓮花洞、萬佛洞等。洞窟造像多為佛、弟子、菩薩、天王、力士,也有世俗供養人和佛傳、本生故事。奉先寺摩崖像龕鑿有11尊雕像,主佛盧舍那佛高達17米;萬佛洞南北兩壁滿雕石像達1.5萬尊,均屬唐代造像傑作。碑刻題記數量居全國石窟之首,著名者如龍門二十品,代表了魏、初唐、盛唐書法之作。
二 龍門,又名禹門,在陜西省韓城市北三十公裏處,據《禹貢》載:“導河積石,至於龍門”。據《名山記》載:“河水至此山,直下千仞,水浪起伏,如山如沸”。清乾隆《韓城縣誌》載:“兩岸皆斷山絕壁,相對如門,惟神龍可越,故曰龍門。”“龍門”相傳為大禹治水時所鑿,亦稱禹門渡。關於“禹鑿龍門”,《呂氏春秋》說:“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三才圖會》記載:“此處兩山壁立,河出其中,賽約百步,兩岸斷壁,狀盡斧鑿,形狀似門,故稱“龍門”。
“龍門”附近,禹跡很多。龍門以南大河中,有所謂“禹王陵”,露於水面,望如沙洲,水雖不斷沖激,終不能浸沒。相傳禹鑿山斷崖時,大石墜入中流,沈入水底,固結成丘,是禹王當年指揮施工的地方,並非“禹王陵”。又有禹門水中石,上刻有“龍門”二字,其大如鬥,水落石出,人始見之;河漲水高,石即沈沒,不知書者姓名及所刻年月。
龍門,為我國第二大河黃河的咽喉。龍門山橫跨黃河兩岸,高山對峙,懸崖壁立,巨濤咆哮。西禹門山高892.6米,東禹門山高891米,地勢非常險要。九曲黃河,從雪峰連綿的莽莽昆侖奔騰而來。壹路上,集千流,匯萬溪,大聲呼嘯著,穿峽谷,越深溝,直流到龍門山下。此處兩岸高山重疊,河流奔騰湍急,險不可測,給人壹種如臨絕壁、如泊深潭的奇險之感。韓城的八景之壹,所謂“禹門春浪”即指此處。
東西龍門山上均建有禹廟。西禹廟建於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4年 。建築雄偉,依山而立,亭臺樓閣,險峻秀雅,雕梁畫棟,絢麗異常。站在廟前,深感“黃河壹線天上來,兩山突兀屏風開”這句古詩的傳神。每年三月古會,山陜群眾雲集於此,進行物資交易,十分熱鬧。
“龍門”,群山對峙,黃河奔流其間,波濤洶湧,咆哮如雷,故古人詠詩有“禹門三級深,平地壹聲雷”之佳句。龍門勝景,實乃天下壹大奇觀。《三秦記》中有魚躍龍門的神話傳說:每年三月冰化雪消之時,有黃河鯉魚從百川匯集龍門之下,競相跳躍。壹年之中能躍上龍門的鯉魚只有七十二條。壹登龍門,雲雨隨之,天火燒其尾,乃化為龍;登不上龍門者,點額曝鰓?指傷其額 ”。因其不易登越,是為可貴。過去科學時代,把名題金榜的人,叫躍上龍門,即所謂“壹登龍門,身價十倍”。
龍門山高,上入霄漢,陡壁千仞,高聳險峻,把黃河緊緊夾在中間。最窄處,就是龍門山口,不過60米,形如門闕。這裏洪流撲岸,浪花飛濺,百漩相連,聲如雷鳴。水壹流出河口,壹瀉千裏,四野開闊,正如唐代大詩人李白所歌詠的:“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哮萬裏觸龍門”。
[編輯本段]同名雕塑
名稱: 鯉魚跳龍門
分類: 雕塑
種類: 石雕
制作年代: 明
制作地點: 安徽歙縣
尺寸: 高75厘米 長363厘米
收藏者: 陜西省群眾藝術館
攝影者: 曾憲陽
撰稿者: 曾憲陽
介紹
此作用於安徽歙縣縣城許國石坊上正面橫坊上的裝飾。許國石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石坊仿木構造建築,高11.5米,平面是長方形,正面三樓四柱,兩側亦為三樓,整個石坊所有立柱、橫梁、匾額、雀替、石礎遍飾雕刻,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鯉魚跳龍門是傳統的吉祥圖案之壹,三尾鯉魚已躍出水面,中間的壹尾已長翼化龍,即將騰空而去,體現了民間匠師們的豐富想象。
此作用於安徽歙縣縣城許國石坊上正面橫坊上的裝飾。許國石坊建於明萬歷十二年(公元1584年),為國家級保護文物。石坊仿木構造建築,高11.5米,平面是長方形,正面三樓四柱,兩側亦為三樓,整個石坊所有立柱、橫梁、匾額、雀替、石礎遍飾雕刻,為徽州石雕工藝中的傑作。鯉魚跳龍門是傳統的吉祥圖案之壹,三尾鯉魚已躍出水面,中間的壹尾已長翼化龍,即將騰空而去,體現了民間匠師們的豐富想象。
[編輯本段]同名菜肴
主料輔料:
活鯉魚1 條約750 克
白蘿蔔1 個
紹酒10 克
香菜10 克
精鹽5 克
雞蛋皮1 張
味精1 克
雞湯1500 克
發菜5 克
粉絲15 克
雞爪4 個
烹制方法:
1.用白蘿蔔雕刻4 個龍頭,將粉絲紮成大拇指粗、13.2 厘米長的龍骨,下油鍋炸膨脹,取出用雞蛋皮纏緊,作為龍身,龍的鱗甲用香菜葉擺成,龍爪用雞爪代替,取兩個白蘿蔔墩,上面插上竹簽備用。
2.將雞湯加紹酒、精鹽放在湯鍋內燒沸,加味精出鍋,倒人專用的魚鍋內,上桌後點燃鍋架下的酒精。
3.將活鯉魚撈出,快速從背部開刀,順魚脊骨直剝,另壹刀從魚皮下直剝,取出兩塊鮮魚肉,切成蝴蝶花刀片,再裝回魚身原處,將魚頭、尾部各插入竹簽上,放在兩條龍的中間,擺成鯉魚躍龍門的姿勢,即時上桌。
4.快速用筷子剝出活魚皮下的鮮魚片,放入已燒沸的雞湯鍋內,蓋上鍋蓋,等鍋開時,用勺給每人盛壹小碗鮮湯和魚片,然後將魚骨架和兩條龍全部撤去,除去蘿蔔墩和竹簽,隨即刮凈魚鱗,掏出內臟,洗凈血汙,將魚架仍放入原盤中。與此同時,給魚鍋內加雞湯,點燃酒精燒沸,將魚架、龍身全部放入魚鍋,蓋上鍋蓋,燒開後,再次盛湯,飽嘗燒尾風味。
工藝關鍵
此菜工藝性較強,要求技術熟練,速度要快,保持魚活尤現,湯鮮肉嫩,味道醇正。
風味特點
1.此菜取材於“魚龍變化”的典故。據《三秦記》載:“龍門山,在河東界,禹鑿山斷門壹裏余,黃河自中流下,兩岸不通車馬,每見春季有黃鯉魚,自海及諸川來赴之。壹歲中不過七十二。初登龍門.即有雲雨隨之,天火自後燒其尾,乃化為龍。”唐代詩人李白《贈崔侍卿》詩曰:“黃河三尺鯉,本在孟津居,點額不成龍,歸來伴凡魚。”“凡魚”能變成龍者寥寥可數,跳不過龍門者則有“點額”、“暴鯉”之災。後世把在科場考試中名落孫山的人說成是“點額而還”。
2.本菜工藝性強,形象逼真,鯉魚在條盤中間,兩邊有兩條金龍,鯉魚頭擡起,似跳龍門之勢,湯鮮肉嫩,味道醇正,食法特別,有“燒尾宴”風範,是古城西安仿唐名菜之壹。
[編輯本段]鯉魚為何跳水
俗話常說“鯉魚跳龍門”,這是比喻鯉魚喜歡跳水的習性。鯉魚和其它許多魚都喜歡跳水。不同的魚跳水的本領也不同。有的魚跳得很高,如有壹種叫做“跳魚”的魚,它能跳離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說是魚中的“跳高冠軍”。鯉魚有時也能跳出水面壹米以上。
魚為什麽會跳水呢?根據科學家們的分析,壹般認為有幾種原因。有的是由於周圍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災害發生前夕,地球磁場發生變化,魚感受到了威脅;如為了躲避敵害的突然襲擊,而越過途中的障礙;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嚇等原因。魚為了生存而產生的本能反應。
另壹種原因是生理上的變化,當魚到了快要生殖的時候,體內就產生了壹些能刺激神經的東西,使它處於興奮狀態之中,因此就特別喜歡跳躍。
當魚從水中被撈上來時,也會亂蹦亂跳,其原因是魚在水中遊動時,全身的肌肉總是壹伸壹縮,搖頭擺尾,才能使它在水中前進。當它剛離開水時,仍然像在水裏壹樣,做著同樣的動作,但是因為沒有受到水的阻力,所以搖動的動作就特別大,這時如果碰到如地面,船板等比較堅實的物體,就出現了亂蹦亂跳的現象。
編劇: 金近
導演: 何玉門
上映年度: 1958
制片國家/地區: 中國
語言: 普通話
劇情簡介 · · · · · ·
本美術片是民間傳說“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新編,在1959年獲中國第壹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最佳美術片獎等獎。
小鯉魚小黑壹躍跳過橋墩,得到四個小夥伴的喝彩,可是奶奶很不以為然,說要能像祖輩們那樣跳過龍門才算有本事,並講述了傳說中的龍門之外的種種美景,五條小鯉魚被奶奶的故事深深吸引,商議後決定出發找尋龍門。壹路幾次錯認,它們遊到壹個大大的水庫面前,認定水庫就是龍門,開始想辦法躍過。幾番嘗試終於成功,它們果真見到諸多異常美麗的景象,開始爭論是留是回,這時,它們遇見了燕大姐,從她的口中得知了許多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