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是什麽時候?有什麽意義?
臘八節也被稱為臘八節,臘八節,王公或佛祖的開悟日。原來,在古代,人們慶祝豐收,感謝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竈神、井神)。除了祭祖活動,人們還得追逐疫情。這項活動起源於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史前的醫療方法之壹是驅鬼治病。作為壹種巫術活動,湖南新化等地至今仍保留著臘月敲鼓驅疫的習俗。後來演變成紀念佛陀釋迦牟尼開悟的宗教節日。夏朝稱拉日為“甲平”,商朝稱“青絲”,周朝稱“大蠟”。因為它在十二月舉行,所以被稱為臘月,臘祭被稱為臘月。先秦時期的臘月是立冬至日後的第三天,南北朝時期固定在臘月八。
《說文》載:“至日冬後三日,臘祭百神將守。”可見,至日入冬後的第三個駐防日是臘月。後來由於佛教的介入,臘月改為十二月初八,從此成為壹種習俗。
為什麽年底叫“臘”有三層意思:壹是“臘,意為新舊交替”(隋書禮儀中記載);二是“獵蠟者共獵”,意思是在野外狩獵可以讓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蠟”來源於“肉”,意為“冬祭”用肉;第三,傳說“上蠟者,驅疫迎春”,臘八節又叫“佛教道學節”,又稱“道學會”。其實可以說十二月初八是臘八節的由來。相傳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在深山修行,靜坐六年。他太餓了,所以他想放棄這種痛苦。他碰巧遇到壹個牧羊女,給了他乳糜。他吃完後盤腿坐在菩提樹下,在十二月初八成佛,並舉行“佛道節”紀念它。中國的信徒都很虔誠,所以和“臘日”合並形成了“臘八節”,還舉行了隆重的儀式。
[2]臘月之所以叫“臘月”,在《祭》中有解釋:“蠟人,索耶,在十二月,萬物相聚,追捧。”“蠟”類似於“蠟”。祭祀祖先叫“蠟”,祭祀神靈叫“蠟”。“蠟”和“蠟”都是祭祀活動,大多在農歷十二月舉行,所以人們把十二月稱為臘月。
臘月是壹年的結束,古代的人無事可做,就出去打獵。壹是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以彌補食物的不足,二是用野生動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長壽和避免災難。
臘月有很多民俗。十二月初八,“臘八粥”是用雜糧做成的。壹些農民甚至將臘八粥扔在門上、籬笆上和柴堆上,以此來祭祀五谷神。12月23日,俗稱“小年”,壹些地區的人們會展示香蠟刀和蜜餞作為對“竈神”的供品。其實現在大部分人都不信“神”之類的。這只是遵循壹些古老的習俗,或者只是為了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