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創造了復活節島的巨型雕塑,誰給復活節島命名?
1722年4月5日,荷蘭探險家雅可布·羅赫芬率領三艘船到達太平洋,尋找傳說中的“戴維斯之地”。
經過漫長的航行,當他們來到南太平洋時,遠處出現了壹個從未在地圖上出現過的不知名的島嶼,而令雅各布驚訝的是,外圍站著許多高大的身影,遠遠望去,就像壹排排士兵,防備著外人的靠近。
但這顯然是不合理的,因為估計這些“士兵”至少得有8米高才能在這麽遠的距離看到人。
當船靠近時,每個人都松了壹口氣。
原來這些人物根本不是“士兵”,而是壹排排巨大的半身像。它們的外形非常相似,長長的臉和巨大的鼻子在島的沙灘上排成壹行。
因為這壹天恰好是西方的“復活節”,雅各布將這個無名小島命名為“復活節島”,島上的石像就是後來非常有名的“復活節島石像”。
“復活節島石像”的學名是“摩埃”。據不完全統計,復活節島上共有1,000多尊摩埃石像,遍布這個只有1.62平方米的小島,其中600多尊排列在海邊。
這些摩埃石像大多高7-10米,重30-90噸,外觀大體相似:
壹雙長長的耳朵,深深的眼窩,高高的鼻子,棱角分明的下巴和沈重的表情,稍有不同的是,有些石像會戴在眼睛上,有些則會戴上巨大的紅帽子。
然而,學術界壹直在爭論這些石像是怎麽來的,或者說它們是從哪裏來的,而正是這些事情使得復活節島每年都吸引了大量的遊客,成為舉世聞名的旅遊勝地。
壹、石像的作用據有關測試,摩埃石像建於1100-1680年之間,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自從它們被發現的第壹天起,這些石像的功能就成為學者們研究的重點之壹。
人類學家卡爾·利波認為,這是當地土著用來標記地下水源的標記。
他認為,作為世界上最低的島嶼之壹,復活節島四面環海,島上的居民必須面對淡水短缺的問題。此外,復活節島的土壤在火山土壤中多孔,地表難以留住雨水形成河流,進壹步加劇了淡水的獲取難度。
島民為了生存,被迫依賴高含鹽量的地下水作為飲用水源。
根據卡爾的研究,復活節島沿海地區有“鹹水”。
這些“鹽水”的鹽度介於淡水和海水之間,人類還是可以飲用的,正好保證了島民的基本生存。
這無疑是壹種“運氣”。雨水下滲後,在沿海地區和海水的交匯處,地下水向下流動,升離地面。海水退去後,島民就可以使用這些飲用水源了。
而且通過對飲用水源位置的調查,卡爾很快發現了壹個規律:
就是有水源的地方,基本都有石像。
也就是說,島民通過插入石像來標記水源的位置,方便下次取水。
但是,也有人對此提出質疑。畢竟標記位置的方法有很多種,只要醒目容易識別就行。完全沒必要這麽大動幹戈,刻這麽大的石像。
他們認為這些巨大而相似的石像實際上是島民在表達他們的信仰。
根據復活節島原住民倫格蘭德·加韋恩的記載,復活節島的第壹批居民是壹群從波利尼西亞其他島嶼流放過來的人,由7人領導。
在海上漂流了很久,就在他們快要絕望的時候,這個無人島出現在了他們的面前。
這群居民處境艱難,島上的自然資源也相當豐富。經過幾十年的繁衍發展,種群數量已經迅速達到數千。
這些人完全適應了島上的生活,成了土著。為了感謝他們的祖先踏上這片土地,他們建造了雕像來紀念他們,其中最早的就是七位首領。
這七個人也是島民最早的信仰。
島上最早的七尊石像
隨著信仰越來越深入人心,島民建造的石像也越來越多,也就有了今天的規模。
除了以上兩種說法,還有人認為這些石像是外星人為了向人類傳達某種信息而故意留下的,石像的外觀是外星人按照自己的形象雕刻的。
因為當人們深入挖掘後,會驚訝地發現,原來的石像不僅是地上部分,還有很大壹部分是埋在地下的。石像地下部分的背面,刻著許多神秘的文字,就像外星人留下的壹樣,至今無人能破譯。
第二,石像是怎麽做出來的?復活節島是名副其實的火山島,大約形成於654.38+0萬年前,是火山爆發後形成的石灰沈積而成。
這座石像是由當地材料制成的。
據統計,摩埃石像的材質主要是石灰巖,少數石像是玄武巖。工人們將火山地區的黑曜石打磨成雕刻工具。黑曜石硬度高,適合雕刻質地較軟的石灰巖。
在石像的產地之壹拉羅口火山附近,壹些石像沒有被運出去就被遺棄在這裏。
三、如何移動石像?解決了制造問題,接下來就是如何轉移石像了。
復活節島上的石像分布沒有規律。有的在海邊,有的豎立在島上,有的甚至被隨意扔在產地附近。
那麽,這些高幾米,重幾十噸的石像是如何實現轉移的呢?
科學家為此設計了各種交通方式:
或者像視頻裏那樣,把繩子綁在石像的眉上,朝三個方向來回拉,石像就可以往前走了:
至於石像頂部的壹些重達12噸的帽子,科學家推測可能是用套索法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