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指的是什麽
BMI是指:身體質量指數(簡稱體質指數又稱體重指數,英文為BodyMassIndex,簡稱BMI)。
是用體重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平方得出的數字,是目前國際上常用的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壹個標準。
身高體重指數”這個概念,是由19世紀中期的比利時統計學家及數學家凱特勒最先提出。它的定義如下:
BMI=W÷H?
w=體重,單位:千克;
H=身高,單位:米;
BMI=身高體重指數,單位:千克/平方米
擴展資料
BMI原來的設計是壹個用於公眾健康研究的統計工具。
當需要知道肥胖是否為某壹疾病的致病原因時,可以把病人的身高及體重換算成BMI,再找出其數值及病發率是否有線性關連。
由於BMI主要反應整體體重,無法區別體重中體脂肪組織與非脂肪組織(包括肌肉、器官),同樣身高體重的人可算出相同的BMI,但其實脂肪量不同,因此其實BMI是整體營養狀態的指標。
以往拿來做為肥胖的指標,是因發現BMI與體脂肪在統計上有高度相關;但在同樣BMI之下,仍會有體脂肪率的差異。
亞洲人標準
傳統的世衛成人癡肥標準是少30,但亞洲成人指標近被改為27.5。壹個BMI達到23的亞洲成年人現在被認為是超重,而理想指數是18.5至22.9。
兒童的BMI數值
兒童的BMI數值並不單單適用於成年人。對於成長中的兒童,我們亦可利用他們的BMI值來推算他們是否超重。以上的BMI計算式亦適用於2-20歲的人,但他們的過重及過輕指標,並非由壹個固定的BMI值決定。
這是因為不同地區的兒童有不同的成長速度,若使用壹個固定數值,容易做成錯誤判斷。很多國家及地區每年都會為當地的兒童作身高和體重的統計。這些統計數據,都可以轉化成為BMI值,從而再統計出當地兒童的BMI值分布。
根據這個分布,地方健康政府可以推算出當地兒童的過重及過輕指標。壹般來說,都會采用統計出來的平均BMI值及其標準差值,再計算出其常態分布的最高5%及最低5%作為過重及過輕指標。另壹方面,其BMI值位於常態分布的85%-95%區段的兒童,他們都有超重的危機。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詞條--體重身高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