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活海鮮運輸和暫養的方法。
海鮮活體運輸和臨時養殖方法
在進行帶電搬運之前,首先要認識到被搬運物體所處的環境與原來的生活環境是不同的。由於環境的顯著差異,生命體的生理狀況會發生變化。嚴重時會威脅到生物的生存,直接影響交通工具的存活率。下面我們來分析壹下活水產品運輸過程中影響生命生理條件變化的主要因素:氧氣、溫度、二氧化碳、氨氮等等。
1,氧氣
缺氧會使海鮮、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無法正常呼吸,嚴重缺氧會窒息死亡,從而影響成活率。壹般運輸中,水中的溶解氧要保持在5 mg/L以上,因此,運輸過程中要保證氧氣的供應。供氧有幾種方式。
(1)在運輸途中經常註入配好的新水,可以增加水中的含氧量。新水的溫度和鹽度通常與舊水相似。
(2)適度搖動輸送器,使水不時波動,以增加水與空氣的接觸面,增加溶解氧。註意運輸器不要搖晃得太厲害,以免傷到魚。
③在輸送器內的水面上安裝壹些網板,使其緩慢旋轉,以增加水的振蕩。
④運輸過程中應安裝充氣機或充氣機,並可隨時增加氧氣。
⑤可以供給純氧。
2.溫度
魚等動物是變溫動物,它們的體溫隨著水溫的變化而變化。各種水產品都有自己的適宜溫度範圍,超過適宜溫度範圍就容易死亡。運輸過程中壹定要控制好水溫。高溫下,生物的代謝率和耗氧量以及由此產生的二氧化碳和氨含量也高;同時溶解氧減少,削弱了血液和氧在生物體內的親和力。因此,在換水、加新水或加冰時,要防止溫度突然變化。當水溫突然變化時,魚的內部機能不能立即調整適應這種變化,魚容易生病。夏天溫度太高,可以在水面上放壹些碎冰使其逐漸融化,可以降低水溫。冬天水溫太低,要做好防凍措施。對於水溫的變化,溫差壹般不應超過5℃。
3.二氧化碳
當魚在水中呼吸時,會排出二氧化碳,這會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經測量證實,二氧化碳對魚類的有害濃度為60 ~ 100 mg/L,此時即使水中的溶解氧達到飽和,魚類也無法正常呼吸,會窒息死亡。壹般運輸時,水箱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為20× 10-6 ~ 30× 10-6。如果二氧化碳的濃度超過了這個範圍,就要對水進行曝氣,排除二氧化碳,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以維持魚的正常生活環境。
4.氨基氮
由於魚蝦排出的糞便、殘餌、汙物和細菌的作用,水中氨氮的含量在不斷增加。當水中的氨氮積累到壹定濃度時,會削弱魚蝦的吸氧能力,阻礙生物的正常呼吸。氨對魚有害。壹般當濃度超過0.012×10-6時,魚類就會有危險。通常水溫升高,魚的排氨量增加,小魚的排氨量比大魚多。所以運輸過程中要補充大量氧氣,以免中途魚中毒,造成損失。
5.生物體的滲透壓
魚、蝦等。在體表分泌粘液或鱗片,能保持體內滲透壓平衡。在運輸過程中,由於運輸設備的振動,魚蝦體表常被水箱或網箱等機械損傷,導致鱗片和粘液脫落,皮膚發炎,使體內滲透壓失去平衡,降低了魚類對疾病的抵抗力。所以要盡量減少或避免對魚體表面的破壞,以維持正常的滲透壓。
6、有機體的構成
在運輸前,如果魚、蝦等生物身體強壯,對不良環境的適應能力強,運輸的成活率就高。海鮮、水產品被抓起來放進運輸設備裏,會因為不適應新環境或者受到驚嚇而瘋狂遊動,激烈掙紮,所以肌肉會收縮。此時,如果沒有足夠的含氧血液補充,肌肉血管中就會積累大量的乳酸,血液的PH值就會降低;由於酸性血液中氧氣利用率低,魚蝦在24小時內不易恢復正常。其恢復的速度主要取決於生物體的種類和體質,因此在運輸前需要選擇強壯的個體以保證存活率。
7、防止細菌的繁殖
海鮮和水產品在運輸過程中,如果處於不舒適的環境中,會分泌出大量的粘液和排泄物。這些分泌物會成為細菌的培養基,使細菌迅速繁殖。——壹方面,病菌會使海鮮感染疾病;另壹方面,細菌的生長消耗氧氣,降低了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使海鮮容易因缺氧而死亡。
此外,在運輸過程中,如果魚的消化道內有殘留的食物,細菌進入腸胃就會大量繁殖,而魚本身在運輸過程中體力較弱,更容易患病。為了提高運輸的成活率,海產品在運輸前應進行臨時飼養,以避免或減少運輸過程中水體的汙染和變質,提高海產品的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