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高手給個《資本論》讀書筆記!!高手,原創加加分!急求。
導言的結構:
1.闡述了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生產與交換、分配與消費的辯證關系。
2.說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是“從現實和具體出發,從現實的前提出發”達到抽象,“從抽象上升到具體”來分析經濟現象,即具體→抽象→具體。
3.提出關於社會整體結構的想法。
說實話,《資本論》語言晦澀,歷史知識和典故太多,對我的閱讀造成了障礙,有些確實很難理解,比如“生產”這壹節。為此我查閱了相關的參考書,最後還是不太懂。
但從資料中我了解到:《導言》是馬克思留下的壹部未完成的手稿。馬克思認為把要討論的問題提前說出來不合適,所以稿子寫到中間就沒往下說了。[12]
最終“生產”這壹節沒有寫完,但這壹節的標題卻勾勒出了他對整個社會的深刻思考。即“生產。生產資料和生產關系。生產和交流的關系。國家形態與意識形態的關系以及生產與傳播的關系。法律之間的關系。家庭關系。”這個社會的整體關系是以生產力為基礎的,從生產到生產力的發展,到與上層建築相關的生產,包括文化觀念等等。但很難理解為什麽馬克思認為社會整體關系的最高點是家庭和家庭關系。他所理解的整體社會結構的內涵是什麽?
有人說,《導言》是所有研究馬克思思想的人的必讀文章,是我們了解“中年馬克思”的重要文獻,是馬克思留下的壹篇艱深的論文。可能是因為我的水平有限,對它的了解比較深。我覺得至少是從導論到第壹卷的難點之壹。妳以後要加強閱讀!)
前言結構:
1.解釋馬克思研究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順序和他寫《政治經濟學批判》的計劃。
2.指出他研究政治經濟學的動機和過程。
3.概括馬克思總的哲學世界觀——歷史唯物主義原理。
思考:
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四個內在環節,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其中,生產起主導和決定作用,壹定的生產決定壹定的分配、交換和消費;分配、交換和消費也對生產產生負面影響。
結合實際,在當前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過程中,生產在社會生產四個環節中的決定性主導作用,要求我們必須重視生產,把生產放在首位。發展是硬道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在發展過程中,要深化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的觀念,樹立新的發展觀。
分配、交換、消費對生產的反作用原理,使我們在加強經濟發展的同時,協調好生產與分配、交換與消費的關系。比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縮小居民收入差距,協調東西部經濟發展;要逐步完善市場交換競爭機制,規範市場交換秩序,最終目的是提高居民消費水平。
《資本論》第壹卷序言和後記
1867第壹版序言
結構:
1.指出《資本論》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的關系。
2.說明《資本論》的研究對象、目的和方法。
3.解釋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資本的結構。
分析經濟形態,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兩者都必須被抽象力所取代。
這句話指的是以社會生產關系為研究對象的政治經濟學。由於其特殊性,我們不能像物理學或化學那樣,用顯微鏡、化學試劑等壹些相對直觀的工具來獲得事物的真相,而必須依靠抽象的力量,即人們從事物的各種表面現象中提取和概括出最本質特征的能力。只有通過科學的抽象思維能力,才能在對社會經濟現象的分析中發現和掌握客觀事物的規律。
比如,馬克思在《資本論》的分析中,首先從復雜的資本主義經濟現象中抽象出商品的細胞形式,並由此提出了價值、勞動和貨幣的範疇;然後深入分析資本與雇傭勞動的關系,最後逐步提高對資本主義經濟的整體認識。
但是,如果壹個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的處境,虛偽地聳聳肩,或者樂觀地安慰自己說,德國的情況遠沒有那麽糟糕,那我就大聲對他說:這完全是妳的事!
較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展示的,只是後者的未來。
在英國,變化的過程已經非常明顯。到了壹定程度,肯定會蔓延到大陸。在那裏,是否會采取更殘酷或更人道的形式,取決於工人階級本身的發展程度。
這些話極具邏輯性,說明當時經濟落後的德國的情況雖然與經濟發達的英國有很大不同,但《資本論》中以英國為例揭示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也普遍適用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同國家的實際情況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會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無產階級革命采取流血形式還是和平形式,要看國家的實際情況。
不僅活著的人,而且死去的人也讓我們痛苦。死人抓活人!
這裏的“死”是指封建主義殘余,“活”是指資本主義。當時德國資本主義發展到壹定程度,但舊的封建殘余依然嚴重。因此,馬克思認為德國工人受到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和壓迫,封建殘余也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珀爾修斯需要壹頂隱形的帽子來獵殺怪物。我們用隱形帽緊緊捂住眼睛和耳朵,以此來否認怪物的存在。
(我不太懂這裏的典故,所以查閱了參考書。)【13】馬克思在這裏借用“珀爾修斯的隱形帽子”來諷刺當時的德國統治者。與珀爾修斯相反,珀爾修斯戴著壹頂隱身帽,以免被惡魔看到,但他們卻用它來掩人耳目,以此來否認德國勞動人民所遭受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剝削和壓迫。
即使壹個社會探索自身運動的自然規律,這本書的最終目的也是揭示現代社會經濟運動的規律,它既不能通過規律跳過也不能取消自然發展階段。但可以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
“現代社會”指的是資本主義社會,所以《資本論》的目的是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消亡的規律。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資本主義的發展是不可跳過的。但在與資產階級的鬥爭中,無產階級理解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
那麽這句話不禁讓我們思考:是不是每個國家都要經歷資本主義發展的階段?中國是否也走過了資本主義發展階段?
自1911辛亥革命以來,中國的社會性質基本上屬於資本主義的範疇[14]。但是資本主義不是很發達,封建關系還大量存在。因此,中國沒有跳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或自然發展階段。但壹方面確實縮短和減輕了分娩的痛苦,另壹方面革命後必然會經歷波折。
我的觀點是把經濟社會形態的發展理解為壹個自然歷史的過程。
這句話表明了馬克思方法論的唯物主義基礎,認為社會發展是壹個自然的歷史過程,社會是自然的壹部分,它的發展規律是客觀的,與自然規律壹樣,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唯物史觀是對這壹自然歷史過程及其發展規律的理論再現,照顧到了本文的前半部分。“較發達國家向欠發達國家展示的只是後者的未來。”
1872第二版後記
這部分有三層意思:1,指出第二版做的改動;2.介紹德國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發展,主要指出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3.方法論——辯證法。
可見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缺乏生存的基礎。它是從英國和法國進口的成品;德國政治經濟學教授,壹直是學生。
政治經濟學以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為基礎,進行理論分析。然而,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局面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事實上,西方主流經濟理論在中國的發展也是如此。由於社會制度不同,國情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不能完全照搬西方的理論。在借鑒這些理論或方法時,要結合自己的具體情況。
當然,在形式上,敘事方法壹定不同於研究方法。
我的理解是,敘事方法是指再現研究中所揭示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即抽象→具體。研究方法是通過現象把握事物的本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即具體→抽象。所以兩者的思維過程是相反的。
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說,不僅不同於黑格爾的辯證方法,而且完全相反。
我們知道,德國古典哲學是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源之壹。這句話表明,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把辯證法從唯心主義的外殼中解放出來,最終創立了唯物辯證法並應用於政治經濟學的研究。
《資本論》第壹卷資本的生產過程
第1條商品和貨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巨大的商品積累”,而單個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要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從商品的分析開始。
因為商品是資本主義財富的“要素形態”或者說是資本主義經濟的“細胞形態”,所以馬克思從商品中解剖了資本主義經濟。我在這裏認為,事物的“元素形態”或“細胞形態”,不是簡單地從事物的普遍聯系中隨機抽取出來的部分和因素,而是包含著“壹切矛盾的胚芽”的辯證關系。馬克思從商品出發,看到了在商品中,就像在胚胎中壹樣,隱藏著在壹定條件和壹定發展階段下會成為現實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矛盾,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是不斷生長、運動和發展的。
(胚胎形態→幼稚形態→生長形態→發育形態→完成形態)
我首先批判性地證明了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二重性。這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關鍵。
勞動在商品生產中的二重性是由馬克思首先揭示和論證的,他批判地繼承了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創立了科學的勞動價值論,為進壹步建立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
1.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但無法區分勞動的二重性。不知道是具體勞動創造使用價值,還是抽象勞動創造價值。
2、價值取決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不是平均勞動時間,而是由最惡劣生產條件下的勞動時間決定的。
3.古典政治經濟學區分了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區別,但不了解它們之間的內在聯系。
4.古典政治經濟學認為,價值是事物的自然屬性,而不是社會屬性。
5.古典政治經濟學把商品、價值和價值形式作為永恒的範疇,所以資本主義也是壹個永恒的體系。
勞動生產率是由許多條件決定的,包括:勞動者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發展水平及其在技術上的應用、生產過程的社會組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率、自然條件等。
我覺得這句話有兩點需要註意(實際上課也有提到):
(1)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使用勞動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這兩個概念時,有的地方嚴格,有的地方不嚴格(兩者在上面這句話中可以劃等號)。但是我覺得這兩個詞還是有壹些區別的。勞動生產率側重於“力”是指具體勞動生產和使用價值的能力,而勞動生產率側重於“率”是指具體勞動實際生產和使用價值的效率。
能力和效率是不壹樣的,能力是潛在的力量,效率是能力的結果。壹般來說,能力和效率成正比,但也有例外。有的能力很強,但效率不高;有的能力不大,但效率高。
(2)實際上提出了“自然生產力”的概念(我以前並不知道)
在這句話中,馬克思把自然條件列為生產力的重要因素,強調自然力作為生產力的特殊作用。
我的理解是,自然生產力是指在壹定科技水平下,有效利用某些自然力所產生的生產力,但實際上是“自然力”和“生產力”的結合。自然力是這種生產力的基礎和前提,科學技術和人們對這種自然力的有效利用是這種自然生產力的條件。破壞某種自然條件或者不能有效利用某種自然條件,就會破壞這種自然生產力,不能形成現實的生產力。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社會生產力的無限發展可能會降低自然生產力。[15]因此,將馬克思的自然生產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必須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實現良性循環。由此可見,我們今天提出的這種全新的發展觀,馬克思早在100多年前就預見到了。從某種程度上說,多年來,我們只看到了馬克思理論對建立科學社會主義的指導,而忽視了馬克思主義對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指導作用[16]。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正常社會生產條件和社會平均勞動熟練程度、勞動強度下,創造壹定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有微觀和宏觀兩層含義。以上是微觀意義,是生產同壹種商品的不同生產者之間形成的,涉及到同壹種商品的勞動成本。另壹個是宏觀意義,指不同商品生產者之間形成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社會總勞動時間在各種商品上的分配。(這個意思主要在《資本論》第三卷討論。但我覺得第壹卷也有提到:【17】”...最後,假設市場上的每壹塊亞麻布只包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即便如此,這些亞麻布的總數仍可能包括過多的勞動時間。”)
商品價值從商品體到金體的跳躍,我在別處說過,是壹次驚心動魄的商品跳躍。如果這壹跳不成功,壞的不是商品,而壹定是商品的主人。
W-G這是壹個驚心動魄的飛躍,對於企業或者商品生產者結合當今社會尤為重要。因為商品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企業要想追求無限的剩余價值,就必須不斷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不斷改善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提高生產效率,使產品的個體價值低於社會價值。只有這樣,產品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才能實現驚心動魄的飛躍,才能使企業消耗的預付資本在價值上得到相應的補償。而且消費是生產的最終環節,企業也必須高度重視營銷。
思考:
1,結合之前的知識,主要有以下四種不同的價值決定理論:
①勞動價值論:價值實體是勞動,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這是以英國古典學派和馬克思為代表的。
②供求價值論:價值實體是供給和需求,供給曲線和需求曲線的交點決定價值。由馬歇爾代理。
③價值要素論:商品的價值是由勞動、土地、資本三要素決定的。主要代表是薩伊。
(4)效用價值論:價值的實體是效用,或者說邊際效用,決定商品的價值。以孟了和龐巴維克為代表。
2.壹般來說,經濟學對壹個經濟體的分析可以分為兩個層面:壹是本質層面的分析,即生產關系層面的分析,這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偏向的;二是表層層面的分析,即經濟運行層面的分析,西方經濟學壹般屬於這壹層面。但認為只有西方經濟學才有經濟制度理論,而馬克思沒有論述過,這是片面的。[18]
我認為,在《資本論》第壹卷中,雖然沒有使用“經濟制度”這幾個字,但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關系時,壹定會通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機制客觀地揭示其經濟關系。比如馬克思的價值規律及其作用(價值規律是勞動價值中極其重要的壹部分,但選讀中似乎沒有這部分),以及講競爭、供求、價值運動等。實際上是壹個競爭機制、供求機制、價格運動的機制問題[19]。因此,馬克思在論述許多經濟問題時,已經涉及到經濟運行機制。
3.對商品拜物教的理解
商品拜物教把物化在商品中的人與人的關系看成是顛倒的物與物的關系。於是就有了對商品的神秘看法,就像宗教世界裏人們崇拜上帝和安拉壹樣,在商品世界裏,人們崇拜的是手中的產品——商品。所以,馬克思對經濟學的研究,表面上是對商品關系的研究,歸根結底是對人與人的關系的研究,因為商品的背後是人,經濟關系是事物掩蓋下的人與人的關系。相比之下,西方經濟學不研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只講商品之間的關系,即物與物之間的關系。
第二章貨幣轉化資本
因此,資本不能從流通中產生,也不能從流通中產生。必須在流通中生產,不能在流通中生產。
只有哲學家經濟學家才能寫出這樣的東西!馬克思對資本總公式矛盾的分析表明,流通不生產剩余價值。任何試圖通過轉手買賣商品,隨意漲價的企業,都不是資本增殖的源頭。它只能改變財富的分配,而不能使財富有任何真正的增加。
在商品市場上,個體企業主是相互對立的,他們的權利只是他們商品的所有權。等價交換是基本原則。在商品市場上,任何欺詐、暴力和壟斷都是不正當的行為,違背了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基本原則。
因此,社會主義企業追求資本增殖,決不能靠流通中的不正當行為來獲得,而必須靠正確有效的經營資金來獲得。
勞動力的買賣是在流通領域或商品交換領域的邊界內進行的,這真是壹個自然人權的真正天堂。主導那裏的只有自由、平等、所有權和邊沁。
這句話其實是馬克思通過對勞動力買賣的分析來深刻揭露資產階級自由平等的虛偽性。[110]流通過程中的等價交換關系掩蓋了生產過程中的剝削關系。其中邊沁,我認為其實就是現代西方庸俗經濟學中所謂的“理性”。它把外顯利己主義視為人類道德行為的主要動機和人類生活的指導原則。當時很多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用邊沁的理論為資本主義辯護,認為資本主義流通領域是自由平等的,交換雙方從各自的利益出發,對雙方都有利。流通領域的壹些平等互利的假象,其實只是掩蓋了生產領域的殘酷剝削,資本家和工人的關系是完全對立的剝削和被剝削。
第三條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動物遺骸的結構對於了解滅絕動物的機體具有重要意義,勞動資料的遺骸對於判斷滅絕的社會經濟形態同樣重要。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麽,而在於如何生產,用什麽勞動手段生產。勞動資料不僅是衡量人類勞動力發展狀況的尺度,也是勞動賴以進行的社會關系的指標。
這句話的主要意思是,生產工具的變化是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誌。在研究不同的社會經濟形態時,要註意當時使用的生產工具,因為生產工具在生產力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最革命的因素,生產關系必須適合生產力的性質。工人和生產資料的結合,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劃分為不同的經濟時期,即經濟時期的區別在於工人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社會方式不同。“手磨產生封建社會,蒸汽磨產生資本主義社會。”
並且在《資本論》中我們可以看到,馬克思不僅看到了勞動工具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順利進行的必要性,而且通過經濟現象分析了生產工具對於社會生產力的巨大作用,認為生產工具的變革是生產力進步的主要標誌。這在當今社會的市場經濟中仍在使用。在激烈的競爭下,各個部門和企業都在競相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提高自己的技術水平,以增強產品的競爭力,提高經濟效益。
思考:
回顧以前學過的經濟理論史,現代政治經濟學史上對剩余價值的研究是從資產階級古典政治經濟學開始的。重農學派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了“第壹次系統的認識”,提出了“純產品”理論,這實質上是他們的剩余價值理論。認為“剩余價值不能從流通中產生”,而是在農業中創造,是純天然的饋贈;他們只承認剩余價值以地租的形式存在,但他們不知道利潤的範疇,更不用說研究的是剩余價值的壹般形式。所以,他們沒有看到剩余價值的秘密。但他們把對剩余價值來源的研究從流通領域轉移到生產領域,為分析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奠定了基礎。斯密對剩余價值的理解是重農學派的壹大進步,他所研究的利潤和地租也是剩余價值。他認為,剩余價值不僅存在於農業生產領域,也存在於工業生產領域;不僅提出了利潤的範疇,而且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指出壹般剩余勞動是包括利潤和地租在內的剩余價值的源泉。因此,在這個意義上,斯密實現了剩余價值的真正起源。
第四條是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壹切大規模的直接社會勞動或* * *合作勞動,或多或少都需要指揮來協調個體的活動,執行整體生產運動所產生的各種壹般職能,這與這種整體生產中獨立器官的運動是不同的。
馬克思在這句話中強調了企業管理的必要性。他認為,在許多人共同勞動的社會化大生產過程中,為了協調個人之間的勞動,使他們密切合作,從而達到完成某種生產任務的目的,必須有指揮監督,有企業管理。資本主義生產是社會主義大生產,需要管理。社會主義生產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礎的,也是社會化大生產。生產規模更大,分工更細,合作氛圍更廣,更需要企業內部管理。沒有統壹的指揮和科學的管理方法,就不可能有效地進行生產。
資本家也盡量延長工作日,以充分利用這段“初戀期”。
這句話用來形容資本家對超額利潤的狂熱追求。馬克思分析說,當某壹部門的資本家首先使用機器生產時,他可以獲得高於平均利潤率的超額利潤,但如果該部門普遍使用機器生產,這種超額利潤就消失了,所以首先使用機器生產的個別資本家總是試圖延長工作日,以便在這個“初戀時期”(機器生產首次被采用的時期)生產更多的產品,獲得比別人更多的利潤。
思考: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分析了資本主義剝削的兩種基本方式,即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與馬克思時代相比,當代資本主義的剝削形式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特別是戰後,各國更加依靠剝削手段來生產相對剩余價值。但是,資產階級提高生產力從而降低生活資料的價值,決不是為了工人的利益,而是加重了對工人的剝削。資本主義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對抗性。因此,馬克思的相對剩余價值原理批判了丹尼爾的“工人應該感謝資本發展了生產力”。
但是,當代資本主義剝削形式發生了壹系列新的變化,如員工持股計劃。在職工中發行股票,讓勞動者擁有股份,參與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從而激勵勞動者為更多的分紅而勞動,把勞動者當成類似於資本家的股東。實質上,資本主義企業在工人中發行股票。第壹,他們想把企業和工人的利益綁在壹起,模糊勞資邊界。二是向工人收錢,擴大資本積累。[111]
第五條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勞動力對資本的這種形式上的從屬關系讓位於勞動力對資本的實際從屬關系。
勞動在形式上從屬於資本,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勞動屬於資本。在機器生產之前的資本主義早期,勞動的技術基礎是手工生產,但生產關系發生了變化。這時,資本家主要利用延長的工作日來生產絕對剩余價值。
勞動對資本的實際從屬,是指在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中,勞動不僅從屬於資本,而且由於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的根本變化,勞動還進壹步從屬於資本。機器生產,原來的手工勞動技術不行了。工人離開機器就無法參與資本的生產過程,工人憑借手藝對資本進行某種反抗的技術基礎已經消失。所以,這種完全依靠機器的勞動,更從屬於資本。此時,資本家主要通過使用機器來提高勞動生產率,以獲得相對剩余價值。
因此,勞資從屬關系的深化伴隨著技術基礎和勞動組織的變化(從手工生產到機器生產)和剝削方式重心的變化(從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到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思考:
1、馬克思的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和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原理,與我國企業資本增殖機制和經濟增長方式存在壹定的對應關系:
絕對剩余價值生產→外延資本增殖機制→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
相對剩余價值生產→內涵資本增殖機制→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在分析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時,強調這種資本積累的特點是勞動延伸的增加。類似於企業的擴展資本增殖機制,只是簡單地以投入生產要素數量的增長為中心,以簡單的數量擴張增長為前提。相當於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表現為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率、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
相對剩余價值對應的是內在的資本增殖機制和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因為內涵式資本增殖機制是建立在生產要素質量、利用效率提高和生產要素優化組合的基礎上的,這些都有利於提高質量和效率為導向的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
2.(老師發的教學大綱中關於《資本論》方法論的第四點是邏輯學的方法和歷史學的方法。)我覺得這在第壹卷很多地方都有體現,是邏輯和歷史的統壹。也就是說,歷史從哪裏開始,邏輯分析就從哪裏開始。如從單純的價值形態到貨幣形態的歷史發展;從商品流通到貨幣流通的歷史發展;從絕對剩余價值到相對剩余價值的發展等等。
第六條工資
工人和資本家的壹切法的概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壹切奧秘,這種生產方式產生的壹切自由的幻想,庸俗經濟學的壹切借口,都是建立在這種表現形式上的。
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工資本來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但表現為勞動的價值或價格。這種扭曲的現象,從法律的角度來看是察覺不到的。因為資本和勞動力的交換和普通商品的交換壹樣,壹方出錢,另壹方出貨,買賣雙方是平等的,能感受到的只是他們之間買賣的商品不壹樣。因此,在工資的形式中,所有工人的勞動都是有報酬的。這句話前面說過,雇傭勞動制度比奴隸制和農奴制更具有欺騙性,其表現形式掩蓋了真實的剝削關系。這種形式的存在為庸俗經濟學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許多資產階級的捍衛者以此為理論基礎,為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進行詭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