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青海有哪些特色小吃?

青海有哪些特色小吃?

1,年皮

釀皮是青海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傳統小吃。在西寧和農業區的城鎮裏,隨處可見賣填充皮的小販。做皮就是將壹定量的膏藥和敷料混入小麥粉中,用溫水調成堅硬的面團,揉幾下,再放入冷水中不斷搓洗,洗出澱粉。當面團變成蜂窩狀後,放入蒸籠中蒸,稱為“面筋”。

然後將沈澱的澱粉糊舀入蒸盤中蒸熟,稱為“蒸皮”。蒸熟的釀皮,從盤中剝出,切成長條,配上面筋,澆上醋、辣油、芥末、韭菜、蒜泥等調料,吃起來麻辣爽口,柔韌細膩,回味悠長。

2.自由包子

早些年,由於物資匱乏,老西寧壹些貧困家庭自發研制出壹種面食,用炒過的白面粉和剁碎的豬板油做餡,用卷好的生面粉做皮揉成饅頭。最考驗技術的是做饅頭的過程。白面粉放多了,包子就幹了,豬油放多了,餡就膩了,成型不了。蒸久了,皮會很容易破,只有白面粉和豬油搭配得當。

用Zizyou做的包子會絲滑,油而不膩,回味悠長。據老壹輩西寧人說,早些年,由於物資匱乏,每到節假日,很多貧困家庭都會去肉攤買些豬油,回到家裏,把白面粉(或雜面)炒熟,把豬油剁碎,加蔥花,以炒好的白面粉和豬油末為陷,以滾好的生面粉為皮,揉成包子,代替肉包子。

3.平底鍋包子

初來青海的人不約而同地稱贊“青海人包子多”。青海人不叫小籠包,叫小籠包。“饅頭”只是壹個統稱。

青海農業和半農業地區的各族人民經常吃各種形式的包子,如花卷、油包、油餅、曲蓮、油香、竈臺小籠包、小籠包(祭祖用的大包子)、鍋小籠包等。它們是節日裏親朋好友經常攜帶的傳統禮物,也是每頓飯都離不開的主食。

4.“裸禿麻食”,簡稱麻食,意為手揉面團疙瘩,是古代土耳其人常見的面食。先將面條混合,反復揉搓,然後切成小方塊,再用拇指搓成小卷,形狀像耳朵,所以俗稱“貓耳朵”;最後將煮好的麻食放入開水中煮熟。取出後加入各種調料,或炒,或涼,或燉。有很多種吃法。

壹般是放羊肉,倒高湯,用蔥蒜末和香菜末調味。麻食的做法比面條更費工,關鍵是和面、揉面、搓面。因其吃法精美,品種豐富,已成為青海人民敬客、迎客、相聚必不可少的主食。明代美食家黃政益在《物珠》壹書中說:“禿麻食以面粉為食,烹成煎肉汁。”

5.油炸蛋糕

西寧傳統糕點。炸糕很精致,有三個特點:體積小,皮薄,花樣多。其花樣分為豆餡和糖餡。豆餡有四種:紅小豆、豇豆、扁豆、蕓豆。糖餡有紅糖和白糖兩種,外加青絲、玫瑰、核桃仁、果脯。無論什麽油餅餡,吃起來都是外酥裏嫩,回味無窮。

說到炸糕,很多老人還記憶猶新,最好吃的炸糕是“韓氏疙瘩”。76歲的老人宋回憶說,炸糕的經營者姓韓,住在東莞。他脖子後面長了壹個大疙瘩,經常裹著藍布毛巾,他經營的炸糕也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