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糖尿病用藥原則,糖尿病怎麽預防?

糖尿病用藥原則,糖尿病怎麽預防?

臨床上對於糖尿病的治療采取的方法是飲食調節,運動,加藥物治療。糖尿病患者需要吃藥來控制血糖,抑制糖尿病並發癥的產生。糖尿病病因不同,服用的藥物也就不同,糖尿病用藥原則是什麽呢?糖尿病怎麽預防?

1、血糖控制差心臟生病

糖尿病不僅是血糖值的起伏問題,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還可能並發心血管疾病,誘發心肌梗塞而死亡!醫生表示,現行糖尿病治療指引建議,降血糖用藥需兼顧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作用,但適用對象有所不同,糖友使用前可與醫生詳細溝通,以免誤踩地雷,而讓維持健康的效果大打折扣。

根據衛生福利部最新公布的104年十大死因,糖尿病***造成9530人死亡,排名第5,加上糖尿病本身是壹種全身性的代謝異常疾病,長期血糖控制不佳,還會造成其他器官和功能跟著生病、故障,心臟血管疾病就是明顯的例子。

臺大醫院_科部主治醫生吳卓_表示,國_糖尿病患者並發心臟血管疾病的程度不壹,輕微者可能是高血壓、高血脂、新陳代謝癥候群,嚴重者則可能是血管硬化、冠狀動脈狹窄,甚至是心肌梗塞,整體占比約2至5成。由此可見,降血糖藥物需兼顧心臟和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性。

2、控制血糖又護心

控糖同時護心的概念起源於2007年的Rosiglitazone事件,當時的研究指出這類成分的降血糖藥物會提高心血管疾病、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的風險,引發爭議。讓美國食藥署(FDA)下令,自2008年開始所生產的糖尿病新藥,都必須要有以此心血管事件為主要試驗終點的研究,且經臨床實驗追蹤3至5年,確定藥物安全性、不會傷害心血管健康之後,才準予上市。

吳卓_醫生表示,目前較新壹代的糖尿病藥物,使用上不僅安全,其中針劑的GLP-1類(升糖素類似勝肽)藥物和口服的SGLT-2(_-葡萄糖***同運輸蛋白)抑制劑,更有5年_的隨機臨床試驗報告證實對心臟血管有正向的保護效果,能降低並發心血管疾病、冠狀動脈硬化和阻塞、心肌梗塞等風險。

由於各類糖尿病藥物的機轉和作用互有差異,美國臨床_分泌醫生學會(AACE)公布的糖尿病藥物治療指引建議,metformin(二甲雙胍)仍是第二型糖尿病治療的首選,但若病人血糖過高或單獨使用無法達到治療效果,建議可改用或搭配使用GLP-1類藥物或SGLT-2抑制劑。至於sulfonylurea(磺醯尿素類)因可能有影響心臟血管系統和造成低血糖的風險,為較後線的控糖藥物選項。

現行糖尿病治療指引建議,降血糖用藥需兼顧保護心血管健康的作用。

3、護心降糖藥謹慎選

吳卓_醫生說明,口服的SGLT-2抑制劑是抑制腎臟糖份在吸收機制而降低血糖,不僅腎臟功能差的人不適用,三高疾病患者也要經詳細評估才能使用。此類藥物可能有造成身體脫水和女性局部外女性私處感染的風險。另外,雖然有降低心臟血管疾病風險的作用,但對心肌梗塞、腦中風等急重癥的保護效果相對不強。

而GLP-1類藥物是利用類似人體_壹種自然分泌和代謝的腸泌素,去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達到調控和穩定血糖的效果,不會有低血糖導致昏迷的情況,適合絕大多數糖尿病友。特別的是,腸泌素本身有抗發炎和抗氧化的作用,能降低冠心病的風險,今105年公布的跨國性臨床研究結果也發現,GLP-1類藥物具有保護心臟血管健康的效果,長期使用可顯著降低13%主要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且心血管疾病致死率顯著下降22%,另全因死亡也明顯下降15%。

吳卓_醫生指出,此外,國外曾將大劑量GLP-1類藥物運用於減重,BMI值在30以上的肥胖者使用連續56周後,平均體重減少5至8公斤;而持續使用的糖尿病患者,經過3年追蹤,平均體重也減輕3至5公斤,打破壹般人對打針控糖容易發胖的刻板印象。

4、胰島素沒有依賴性

打針壹輩子?新針劑控糖藥不怕產生依賴性

吳卓_醫生表示,國_糖尿病友愛吃藥以控制血糖,害怕壹打針就壹輩子擺脫不了。其實,針劑的治療血糖藥物不只壹種,傳統胰島素壹,是直接補充人體不足的胰島素,但隨著胰臟beta細胞分泌胰島素的功能減弱,劑量即越打越多。

而GLP-1類藥物是促使人體自然穩定分泌腸泌素,是人體原本就有的腸道賀爾蒙,無須擔心依賴性產生。吳醫生同時強調,控制血糖不能只靠藥物,糖友還需註意均衡飲食和規律運動,多管齊下,才是穩定血糖的不敗策略。

5、糖尿病的預防

1、改變不良飲食習慣

合理調整飲食結構,控制蛋白質、脂肪、糖分的攝入。有些人擔心多吃脂肪會引發高血壓、動脈硬化,而相應的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這恰恰為糖尿病的發生提供了調節。

2、要增加活動量

運動能提高內分泌系統功能,增加機體的抗病能力,抑制肥胖,減輕體重,改善脂肪代謝,促進葡萄糖的氧化好運轉。

3、要保持精神愉快

心情舒暢,遇到不順心的事要冷靜對待,妥善處置,切忌情緒急躁、煩惱不安。

4、要定期檢查身體

進行血糖,尿糖檢測,發現糖耐量減低時,要積極加強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