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裏鋪故事的真相
《三十裏鋪》這首民歌對王鳳英生活的傷害是顯而易見的。但在中國民歌史上,它是壹個時代的見證。這首不朽的金曲有其獨特的藝術內涵。對此,中國藝術研究院民歌研究權威喬建中研究員將其定義為:“這首歌是40年代初延安音樂家(匿名唱黃準的故事,當時在綏德很流行)錄制的...後來,這首優美而家喻戶曉的陜北民歌廣為流傳。整首歌有很強的抒情性,歌詞深情地唱出了壹個美麗又有些傷感的愛情故事,在高度抒情的旋律中融入了敘事因素..."
如今,三裏鋪已成為綏德縣、榆林市乃至陜西省的知名品牌。正是因為老人對綏德縣的特殊貢獻,王鳳英才得到了政府的特殊照顧。她被選為綏德CPPCC的成員,自2004年以來,她每月從政府那裏獲得600元的生活補貼。就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陪同采訪的王瑞平副部長打電話告訴我,今年元旦前,縣委書記專程到黑家窪看望馮英,把她每月生活費提高到800元,給她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歌中另壹個人物的原型郝增喜,早年從新疆遷居外地後,於1997年去世。他的故居現已成為綏德縣的文物保護點。而《三十裏鋪》的作者貧農常永昌,早在1990年就去世了...
我們聚集在老人周圍,繼續交談。
徐副部長對說:“老伯,聽說妳前陣子去了北京?妳現在出名了,國內外都知道妳的名字了!”誰知她馬上說:“我是出名了,妳是當官的!當了官,就不用吃土豆了!”然後她說:“綏德有個女歌手唱了我的歌,贏了壹棟樓654.38+0.5萬,可我比她名氣大,怎麽還窮?”我不明白,為什麽財富不均?"
老人機智的回答讓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
“正是因為妳為綏德縣做了貢獻,縣裏每個月給妳600塊錢,給妳報銷醫藥費。這是妳的特殊照顧。”徐副部長說完接著問:“國家每個月給妳生活費。妳夠嗎?”
“夠了!”
王副部長在旁邊對我說:“妳看看,問問她壹個月生活費夠不夠。她說是的,但實際上這還不夠。馮英就是這樣壹個人。她不忍心用任何東西。這些錢都給了她的孫子。壹個結婚了,壹個出去工作了,哪個沒有?連曾孫都給了10元!”徐副部長反而補充道:“她不是壹般的阿姨,個性很強。她是當地的能人,有能力,也很努力。壹個女人在深溝裏養家糊口,生孩子,不容易。她有三個兒子,都是工匠,還有兩個女兒。三兒子幾年前因為白血病去世了,她很傷心。她現在住的第四眼洞是三兒子建的。娃娃也是她帶大的,現在都走了。”
“妳現在最想要什麽?”
老人猶豫了壹會,回答說:“我老了,不要別的了,政府每個月給我的錢也夠了。”但是,在這深溝裏,我還是想要壹部手機聯系在外打工的娃娃們!"
“妳家現在有多少人口?”我問她。
“有12個孫子,20多個孫子,最小的孫兒6歲。有四代,三四十人!”
“妳家棗樹壹年能種多少棗,能賣多少錢?”
“不賣錢,自己吃!”
看著非常整潔的院子,徐副部長又問:“政府投資3000元給妳們修圍墻了嗎?”
老人激動起來,聲音很大:“不是,是我自己掏錢買的!鄉下的東西太多了,我不能隨便摸拿!不能像某些貪官壹樣什麽都想要,什麽都敢拿!像我這樣想,國家好……”
聽的人都驚呆了,這個沒學過壹天書,壹輩子守窮的老人,居然有如此高尚的境界。她用最普通的話講了壹個道理。藍天、黃土、高坡、黃水、陜北老區特有的蒼涼,不僅構築了中國民樂史上偉大的樂府,也哺育了偉大而淳樸的人民。
天色已晚,黃昏將至。不經意間,兩個多小時過去了,我們依依不舍地起身告別老人,向村口走去。馮英堅持要把我們送出村子,但不知什麽時候,小黑貓又跳到了我們面前。
走下彜良的時候,我回過頭,突然發現,歌裏唱的動人壹幕又出現了:“豆蔻四姐站在堿堤上,依依不舍地看著已經去當兵的三哥。”現在,老人又站在堿堤上了。寒風中,他的背影壹動不動,看著我們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