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麽發音?
紅海是印度洋的附屬海。它像壹條張著大嘴的鱷魚,從東北向東南躺在那裏。
長約2000公裏,最大寬度306公裏,海面面積45萬平方公裏,平均水深558米,最深處3050米。
自古以來,紅海就是連接地中海、東北非洲、阿拉伯半島和印度洋的交通要道。自蘇伊士運河開鑿以來,它已成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壹,將過去繞過好望角的航線縮短了9000多公裏。
紅海東岸是亞洲,主要是約旦、沙特、也門等國,約旦河西岸是非洲,主要是埃及、蘇丹、厄立特裏亞、吉布提等國,有十多個港口。
紅海北段通過蘇伊士運河與地中海相連,南端通過曼德海峽與亞丁灣相連。
有媒體報道,紅海的水是紅色的。事實上,紅色的海水是天藍色的。
我航行多年,幾乎每年都要經過紅海,在不同的月份,我從來沒有見過所謂的紅海海水。
紅海是藍色的,這是真的,因為它很深,沒有汙染。另外,壹條即將離開水面的魚,在離水三四米深的地方就能看到。此外,海水的放大效果使得場景十分壯觀。
紅海是壹個年輕的海洋。大約2000萬年前,阿拉伯半島與非洲大陸分離,紅海由此誕生。
我們也可以從現在的地圖上看到,紅海兩岸的形狀高度契合,這是大陸撕裂留下的痕跡。
非洲板塊和阿拉伯板塊之間的裂谷穿過紅海底部的中部。
在過去的三四百萬年間,兩大板塊持續分裂,雙方以平均每年2.2厘米的速度向外擴張。
紅海正在變寬,壹些專家甚至說它可能在未來成為壹個新的海洋。
紅海所在地的特點是溫度高,降水少,海水蒸發強。鹽度壹般在40‰以上,蘇伊士灣可達43‰,是世界上鹽度和溫度最高的海域之壹。
有資料顯示,夏季紅海的表層水溫超過30,這是指平均溫度,紅海的真實水溫遠高於這個溫度。
當地40以上的天氣很正常。我們白天在甲板上釣魚,還得穿著工作鞋不停地跺腳。感覺就像踩在燒紅的鐵板上。
有資料顯示,紅海最高水溫56,雞蛋放進去拿出來就能煮熟。
紅海海水年蒸發量2000毫米,遠遠超過降水量。兩岸沒有常年註入的河流,使得紅海的水“入不敷出”,必須靠印度洋的水流補充。亞丁灣成了調節紅海水位的“大水庫”。
從印度洋進入亞丁灣的水北上,進入幹渴的紅海補充其缺水。
來自印度洋的魚類也進入了紅海,這也是紅海魚類豐富的原因之壹。
紅海的高溫高鹽海水也通過曼德海峽源源不斷地流向亞丁灣,成為印度洋高溫高鹽的重要原因。
近年來,埃及、約旦等紅海沿岸國家都在發展紅海旅遊業。
我曾經是壹名職業水手,只是紅海上的壹個過客。從遊客的角度去理解紅海是不可能的,但海員的真實體驗卻是普通遊客無法理解的。
下面,我就和讀者分享幾個我在紅海沿岸經歷的驚險有趣的經歷。
船到了紅海西岸的蘇丹港,錨壹入水,在大洋上漂泊了20多天的釣友們就難掩自己的癮。他們不顧近40度的高溫,紛紛來到甲板上,占據有利地形,拋鉤入海,各顯神通。
之前有過紅海釣魚的經驗,所以準備了兩套釣具。壹套釣具專門用來釣1kg左右,另壹套用來不停地釣大魚——用粗鉤,把魚線的尾端綁在欄桿上,固定好,再把竹掃帚上的細竹簽綁在欄桿上。釣魚線掛在竹竿的頂端。只要大魚咬鉤,竹簽受力自然會彎曲。
當我的釣具接連釣到幾條壹兩公斤重的魚時,我看到旁邊的竹竿迅速彎曲。我急忙去拉他們,感覺很費勁。它似乎是壹個大家夥。
當將近百米長的釣魚線有三分之壹被拉出水面的時候,我突然感覺到釣魚線顫了壹下,手感覺沒那麽重了。當我把魚鉤拉上水面時,我不禁大吃壹驚。原來是壹個血淋淋的魚頭,重1斤。
很明顯,這條咬人的魚是在我浮出水面的途中被另壹條大魚吞掉的。
我趕緊回房間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尼龍繩,用拇指粗的鉤子系上壹個鉤子,用船上的大螺母當掛件。我放下不久,就有壹條不知好歹的魚上鉤了。
我使勁拉,能拉就趕緊放線,準備等它拉回來再拉。
然而,它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只是跑開了。我是無線的,放不下,只好大聲呼救。
幾個看熱鬧的水手過來幫忙,幸虧有結實的尼龍繩,他們才壹直拉。參與人數已經達到5人,隊長也放下手中的釣具幫忙指揮。
漸漸的,魚的身影漸漸出現,目測長度可以達到1.5米。看到魚這麽大,大家的熱情被重新點燃,想壹鼓作氣直接把魚拉上船。結果它壹被拉到水面上,就劇烈地掙紮起來,尾巴只被攪了壹下,平靜的水面上就砰的壹聲濺起了白色的浪花。
船長喊道:“別拉了,拖到舷梯上!”
他喊了壹聲,大家都明白了,才把它拖到舷梯口,用網包起來。
水手長迅速帶領幾名水手放下舷梯。壹個上海來的年輕水手說:“沒用的,這是馬蹄蟹,有毒,不能吃!”"
我不知道他這樣說有什麽根據。
水手長回答他:“廢話,怎麽不能吃?快幫忙!”
舷梯放下後,二副拋下壹張網準備卸貨,壹名天津水手自告奮勇下到水面鋪網,但大魚不配合,幾次從網上滑落,讓這名水手渾身是海水,差點脫離危險。
廚師看到了什麽,趕緊去廚房拿了壹個煮肉用的大鐵鉤,擠到水手身邊,趁他不備把魚抓住,鉤在魚鰓上。
兩人迅速把魚拖到網上,把網牢牢地系在舷梯上。船長壹聲令下,梯子慢慢向上扭曲,大家屏住呼吸,盯著慢慢上升的大魚。
這時,幾乎所有的船員都來了,大家按照船長的命令,齊心協力把魚拿到甲板上。
因為水下和水中的壓力差太大,魚的眼睛凸出出血。
廚師找了個秤,好家夥,51斤!
船長不禁嘆了口氣:“我從來沒見過這麽大的鮁魚。讓我們停止談論它。太熱了。趕緊送到冰櫃裏,以後再享用。”
上海水手還是堅持不能吃,有的水手說可以,但是鮁魚本來就有腥味,肯定不好吃。
在返回印度洋的途中,正好趕上8月15日的中秋節。廚師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做了壹鍋鮁魚,需要的材料都用上了。鍋煮好了,誘人的香味立刻引起了大家的食欲,整鍋鮁魚配魚配湯報銷了,年輕水手“鮁魚不能吃”的說法也打破了。
在蘇丹港錨地釣魚,半夜魚頻繁咬鉤,根本裝不進桶。需要用麻袋和籃子裝,廚房的冰箱也是滿的,半夜魚不會咬鉤。
大多數人都受不了困。喝完魚湯,洗完澡,他們回到房間睡覺。
我和兩個水手都是釣魚的鐵桿粉絲。我們都貢獻了半夜抓到的魚,不甘心,就喝了廚師做的魚湯,又去釣魚了。
將近淩晨3點的時候,我感覺到壹條魚在咬鉤。我把線往上提的時候,重量還可以,1斤多。
當我們把它扔到甲板上時,我們目瞪口呆。那是壹條我們從未見過的怪魚,綠色的身體,細長的嘴巴,尤其是壹雙不服氣的眼睛,不是長在魚頭的前部,而是長在中間的上半部。
我們沒聽說過這種魚,以前也沒見過。我們不知道它是否有毒。我們不敢用手挑鉤子,所以我們用腳拿著它。三個人小心翼翼地用水手刀撬開魚嘴,摘下魚鉤,扔回海裏。
那天晚上,我們三個人還抓了十幾條兩三斤重的“橡皮魚”。這種魚學名叫馬面魴,但沒人這麽叫。
它沒有鱗片,皮膚很厚。水手老王說它的皮可以當錢包用,於是剝了十幾條魚,晾在甲板上。
可惜水手長第二天早上起來打掃甲板,把那些魚皮都扔進了海裏。他認為沒有人想要他們。
傳說海裏有壹條美麗的美人魚。我曾經在壹艘船抵達沙特阿拉伯吉達港的錨地時目睹過壹條“美人魚”。
我說的“人魚”是雲南的人魚還是娃娃魚?
由於沒去過雲南,沒法比。
吉達港位於紅海東岸,錨地深度不到100米,比西岸略淺。
白天大部分船員因為工作沒有時間釣魚,海魚和淡水魚都有* * *天性,都喜歡在日出日落前後咬鉤。
其次,吉達港因為盛夏高溫幹旱不下雨,是世界聞名的火爐。據說當地壹名司機開車門時忘記戴手套,只聽到壹聲尖叫。他的手碰到門把手時燒掉了壹層皮。
晚飯後,船員們從空調房來到甲板上,立刻感覺到滾滾熱浪襲來,穿著布鞋在甲板上還感覺腳熱。
同伴肖旭哀嘆自己運氣不好。別人都有兩三個收獲,他還是壹無所獲。
就耐心而言,肖旭肯定會贏得第壹名。和我壹樣,船停了他也會去釣魚。
肖旭不慌不忙,最後等著魚上鉤。從他那硬邦邦的姿態來看,估計他有很多錢,但是大家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沒有人關心肖旭。只有我接近他。目測,這條魚的重量不少於2公斤。
像往常壹樣,魚被扔到了身後的甲板上,我卻不想這壹刻聽到了嬰兒憑空的哭聲,讓所有人頭皮發麻,以為自己在說壹個三更半夜的連載裏的鬼。
這茫茫大海,全是男人,哪裏來的嬰兒啼哭?人們驚奇地環顧四周,發現叫聲來自肖旭剛剛抓到的那條魚。
大家好奇地圍過來看這條魚,發現它不僅“哭”得像個嬰兒,長得也像個嬰兒,頭又大又略扁,像人的頭,全身黑色,幾乎像黑漆,斑駁的皮膚,大而凸出的眼睛。
用手摸的時候哭的更大聲,就像嬰兒餓了壹樣。
這條怪魚,連年紀最大的老船長都說沒見過,他圓溜溜地說:“也許是史前人類,也許海裏有文明!”"
聽了他的話,肖旭說,我們必須盡快釋放他們,但不要作孽。
奇怪的是,這條魚似乎聽懂了人的話,當它脫鉤時,它主動配合張開了嘴。
肖旭把它撿起來,準備扔進海裏。水手長制止了它,說好的事情要做到底,用網放在海面上,以免傷害它。
把它放到海面上後,怪魚在水面上轉了壹圈,發出最後壹聲嬰兒般的啼哭,仿佛在道別,然後翻了個身,潛入深水中。
那天晚上我查了字典。有壹種兩棲動物名叫娃娃魚,俗稱“娃娃魚”。它的嘴很大,四肢很短,尾巴扁平。它生活在淡水中,能發出類似嬰兒啼哭的聲音。
但是我們看到的這種怪魚和鯢魚有很大的不同。紅海兩岸都是沙漠,終年少雨,沒有淡水河流。就算是大鯢的變種,又怎麽能在紅海的鹽水中生存呢?真是個謎。
當該船從西歐返航進入地中海時,被通知將在荷臺達港臨時裝貨,這對船員來說無疑是壹個天大的好消息。
荷臺達(Hodeidah)是也門的壹個城市,位於也門西海岸中部,靠近紅海的東南側,在紅海的出口處。荷臺達港是也門的主要港口之壹。
當船離開蘇伊士運河時,風平浪靜,陽光明媚,氣溫上升,甲板上的溫度至少有40度。
船到達荷臺達錨地時已是傍晚6點,我們接到通知,第二天早上6點靠泊,8點上班。因為當地溫度太高,我夏天壹天只工作五個小時——早上八點到11,下午四點到六點。
我船在這個港口裝了幾個集裝箱,馬上就要出港了,所以捕撈時間有限,壹定要好好利用。
拋完錨,就是晚上釣魚的黃金時間。熱愛釣魚又不值班的船員抱著試試看的心理來到甲板上。這個港口之前沒人來過,也不知道捕撈情況如何。
看完天氣,空手去甲板上看熱鬧,沒帶釣具。看到大家都有了很大的收獲,我也釣到了很多大怪魚。他們的身體像蒲扇,有尾巴,他們是棕色的,像魚而不是魚。
看到這種奇怪的樣子,大家馬上想到了海上吃魚的規矩——最好不要吃奇怪的、有鱗的、不知名的、看不見的魚,以防誤食,於是最先抓到的幾條要麽被割下來當魚餌,要麽馬上放生。
但是怪魚越抓越咬,船員把它們扔到甲板上才可以放生。
直到後來南京的總工程師來了,說是壹條老魚,學名叫昆雷。它的雙鰭特別發達,看起來像壹只展翅的大鷹,所以在古代被稱為鰨魚。
不僅可以吃,還很好吃!大家都後悔把這條魚切成魚餌,更後悔的是把大老魚都放了。
幾個年輕的乘務人員聽後,叫苦連天,說老軌(乘務人員稱輪機長為“老軌”)妳怎麽不早點來?有幾百斤放出來!
壹個賣瓜的老婆婆聽了老軌的話,誇道:“小朋友,以後多學點!”"
其實老賽道壹點都不老,那時候已經40歲了。
論老板魚的長相,如果沒有人指點,壹般人真的不敢吃。劇組抓的魚種類很多,大家都選擇大家熟知的有鱗魚來吃。
老班魚分布在世界上的每壹個海洋。據說它是壹種魚,沒有魚的外表,所以有人形容它是壹種長相奇特的生物。
據說有些鰩魚可以長成海怪,借助海風在海面上飛行壹段距離。
老板魚主要棲息在沙質泥底,以小魚小蝦為食,夜間外出,白天很難捕捉到。即使抓到,也是體型小,大的基本不出來動。
通常在岸邊很難釣到老板魚,只有遠離岸邊才能釣到老板魚。它天生身體大,自然要用粗鉤接住。也很結實,上鉤後感覺很結實,拉起來要費點力氣。
海釣老魚,大多是偶然。
海上的船釣不可能確切知道水下有什麽魚,並據此準備釣具和魚餌,就像釣水庫和魚塘壹樣。
有經驗的海釣人士只能根據季節變化,大致掌握海中主要有哪些魚。釣魚時,他們可能會釣到壹些意想不到的魚。釣魚的時候,船員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
荷臺達錨地水深近百米,但水很清,拉到水面以上兩三米就能清楚看到魚。尤其是在燈光的照射下,它出水的那壹瞬間特別刺激,就像壹把大蒲扇上下攪動。
船員稱這條兩三斤重的老魚為“小老板”,“大老板”則有十幾斤重。
當然,除了老板魚,其他很多魚種也有被釣到的。
晚上11點過後,十幾個人抓了1多噸魚,其中老板魚占了壹大半,所有的魚都搬到倉庫裏吃了。
紅海的魚很多,紅海的水深使得沿海捕魚業落後。特別是當地人不吃老板魚,所以荷臺達港有很多老板魚。
但是,我去過紅海西岸的蘇丹港,卻沒有老班魚。原因不明。
從荷臺達起航回國的20多天裏,我壹天吃了兩頓魚,最後還是沒吃完。
老板魚真的很好吃。我最喜歡的做法是把老板魚洗幹凈,切成塊,用鹽泡壹下,然後放油鍋裏炸。真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