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胃火大吃什麽食物好?為什麽會胃火大?

胃火大吃什麽食物好?為什麽會胃火大?

很多人因為總是吃壹些辛辣的食物,然後抽煙喝酒熬夜,身體越弄越不好。雖然胃火大不是什麽大的毛病,但是有這個問題會反應在身體上也很難受。所以發現問題就要解決問題。那麽胃火大吃什麽食物好?為什麽會胃火大?我們來看壹看。

1、胃火大吃什麽食物好

1、李子:對於胃熱沒有食欲的人而言,吃點李子或者喝杯李子汁就能起到清胃熱、開胃、增進食欲的作用。李子所含的花青素是壹種強抗氧化劑,有助增強人體免疫力。每天最多吃4個,過量食用容易引起胃痛,脾胃虛弱者應少吃。

2、石榴:石榴甘味入胃經,具有滋胃陰,清胃熱,促進營氣天生,改善大腦功能的作用。石榴汁含有多種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有助消化、抗胃潰瘍、軟化血管、降血脂和血糖,降低膽固醇等多種功能。

3、石斛:石斛又名萬丈須、吊蘭、林蘭、金釵華等。長於滋養胃陰,生津止渴,兼能清胃熱。主治熱病傷津,煩渴、舌幹苔黑之證,常與天花粉、鮮生地、麥冬等品同用。

4、葡萄柚:葡萄柚中的檸檬醛成分可有效降低胃酸分泌速度、減少胃熱的發生,壹般來說,每天早上吃3、4瓣葡萄柚,壹整天妳都會有清新口氣!

5、荸薺:荸薺是甘寒之物,能清胃熱。荸薺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生津、利尿通便、化濕祛痰、消食除脹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黃疸、痢疾、小兒麻痹、便秘等疾病,尤其適合飯後食用。

6、沙參:沙參具有養胃陰、清胃熱、生津液的功效,適合胃脘隱痛、幹嘔、舌紅少苔的胃炎、胃潰瘍等胃病的人群食用。久病後伴有口幹、消瘦、舌紅、少苔、大便幹結等癥狀的人群,可以配合石斛、麥冬等藥膳食用。

7、黃連茶:黃連是中藥裏清胃火的主力軍,清胃熱、瀉胃火的功效很強,對治療胃熱性口臭尤為合適。每日取黃連5克,用開水(約100毫升)浸泡,加白糖20克攪勻,以抵消黃連的苦味,分兩次喝下,早晚各壹次。如果不喜歡加糖,或糖尿病患者出於病情考慮不能加糖的話,也可以在每天泡茶時放入黃連5克壹同飲用。

8、白蘿蔔:白蘿蔔對於促進腸胃蠕動有明顯的效果,且白蘿蔔性涼,治胃熱十分對癥。梨有潤肺涼心、消痰去火的功效,跟白蘿蔔壹起榨汁喝,不僅能掩蓋白蘿蔔的辛辣味,還可以讓食療功效加倍。

9、橄欖:橄欖自古以來就是醒酒、清胃熱、促食欲的“良藥”,能有效改善酒後厭食癥狀。既可直接食用,也可加冰糖燉服。

10、豆腐:豆腐生食,味甘、性涼,能清胃熱、生津液、消痰下氣。豆腐中含有石膏,石膏有降胃火功能。豆腐屬於寒性食物,對於有胃寒、腹脹、脾虛者都是不能多吃的。

2、胃火大食療

1、用鮮蘆根、白菊花(幹品)、鮮茅根、鮮荸薺、鮮桑葉、鮮竹葉、鮮薄荷葉、鮮金銀花熬水喝。具有清熱祛暑、生津止渴、健胃利尿等優點,對熱癥、傷暑、心煩、口渴、頭痛、咽腫、鼻血、胃熱、嘔吐等病癥有顯著的預防和治療保健作用。

2、苦瓜100克,開水焯後切片,素油少許燒開,將苦瓜煸熟,西紅柿洗凈切月牙片同炒,酌加鹽及調料、味精少許化開、與蒜末同時加入,翻炒後起鍋。此菜可清胃健脾。

3、鮮蘆根100克,竹茹2Q克,粳米100克,生姜10克。將鮮蘆根洗凈切成小段,與竹茹同煎去渣取汁,加入粳米同煮成粥,粥將熟時加入生姜,略煮即可。

4、枇杷15個。將枇杷入鍋,加適量水,以文火煎煮即可。每日早晚分服。

3、胃火大的癥狀及原因

胃火表現癥狀:胃腸道癥狀表現為胃部灼熱疼痛、腹脹、口幹口臭、大便稀爛、便秘、牙齦腫痛、胃口不好等。胃火還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胃口不好、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硬。

胃火,即是胃熱。對於嗜酒、嗜食辛辣、過食膏粱厚味等飲食不當引起的火氣,中醫稱之為胃火,通常是由濕熱、食滯兩方面原因造成。中醫認為,胃火調節應當遵循清熱、清滯的原則,要飲食節制,太過熱氣的東西少吃,甜膩的食物少吃,飲食上應增加黃綠色蔬菜與時令水果,以補充維生素和無機鹽的不足,並且適當註意口腔衛生。藥療方面,可用川蓮、燈芯花、蓮子芯、麥冬等瀉胃火。

4、按摩穴位去胃火

1、照海穴:緩解咽喉幹燥

照海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尖下方凹陷處。照,意為照射,海,象征大水,“照海”顧名思義,指腎經的經水在此大量蒸發,具有吸熱的作用,按壓此穴能緩解咽喉幹燥、目赤、失眠等由於陰虛火旺引起的癥狀。按壓時,感到酸、麻、脹就可以了;按壓時間不宜太長,5~10分鐘即可。

2、內庭穴:祛胃火

在第二趾與第三趾的分叉處,對手腳發冷,體虛多汗,臉部神經比如牙疼有顯著緩解效果。內庭穴最顯著的壹個特點就是可以祛胃火,可以說是胃火的克星。凡是胃火引起的牙痛、咽喉痛、鼻出血、口臭、胃酸、便秘都可以按摩內庭穴。按摩內庭穴祛熱、祛胃火效果非常好。平時也可多用指端按壓此穴,按壓時,以壹側拇指的指端按住此穴,稍用力按壓,以酸脹感為宜,每側1分鐘,***2分鐘,每天堅持按摩。

3、太溪穴:補養腎臟

太溪穴位於足內側,內踝後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上的原穴,原穴是指源頭,生命的原動力。每天只要堅持揉按刺激太溪穴,就能夠調動起生命的原動力,氣血才會上達於面,下行於足。揉按太溪穴最佳時間是在每晚上9點,壹次按30下。在按的時候我們可以采用正坐或平放足底的姿勢。用手指按揉,按揉時壹定要有酸痛的感覺,每天堅持按太溪穴能夠防治因冬季氣候所引起的常見病癥。

4、大敦穴:清醒頭腦

足厥陰肝經,此穴在大拇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趾背上,由趾甲根正中致趾關節的外側趾背上。主治肋脹痛、胸滿、嘔吐、腹瀉、疝氣、尿閉、腰痛、婦女小腹痛等。腳拇趾是壹般所說“肝經”的起始處,肝經由此到生殖器、肝臟、腦、眼等依序。因此指壓“大敦”的話,能使頭腦清晰、眼睛明亮。指壓時強壓7-8秒鐘,才慢慢吐氣,每日就寢前重復10此左右。指壓大敦有速效性。因此遲醒的早上,不妨在床上加以指壓。

5、豐隆穴:祛濕化痰

按摩豐隆穴可以祛濕化痰,豐隆,象聲,轟隆打雷。長期堅持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壹樣排出去。從腿的外側找到膝眼和外踝這兩個點,連成壹條線,然後取這條線的中點,接下來找到腿上的脛骨,脛骨前緣外側1.5寸,大約是妳兩指的寬度,和剛才那個中點平齊,在附近壓按,最感酸麻沈重或者痛感明顯的地方,就是豐隆穴,每天按壓3分鐘左右。

6、隱白穴:健脾回陽

足太陰脾經,此穴在大腳趾內側,距指甲跟腳壹分處。主治舌本強、食則嘔,善意、倦怠乏力、身體困重、食不下、脘腹脹痛、大便溏泄、下肢內側腫痛或厥冷、足大趾運動障礙、黃疸等。以拇指指尖或棒狀物壓迫此穴,或是以拇指與食指捏住腳趾兩側,加以揉捏,間接刺激穴位。

7、湧泉穴:滋陰降火

湧泉穴:滋陰降火

腳掌前部1/3處(不算腳趾)、腳緣兩側連線處就是此穴。《黃帝內經》中提到“腎出於湧泉,湧泉者足心”,就是說腎經之氣猶如源泉之水,湧出灌溉周身四肢各處。這個穴位對於滋陰降火很有意義,可以緩解上火引起的口幹、眩暈、焦躁等。方法是將拇指放在穴位上,用較強的力氣揉20~30次,晨起和睡前按摩效果較好。

8、竅陰穴:治療偏頭痛

足少陽膽經,此穴在四腳趾外側(小腳趾那邊),距趾甲根腳壹分處。主治往來寒熱、口苦、肋痛、偏頭痛、瘰癧(老鼠倉)、瘧疾,股、膝、小腿外側、四腳趾等處疼痛、運動性障礙等。

9、厲兌穴:通調腸胃

專家說,厲兌穴在第二腳趾趾甲旁,靠近第三腳趾側,點壓該穴,有清熱利濕、通調腸胃的作用。用拇指指端點壓腳趾上的厲兌穴,力度可漸漸增大,以有疼痛感為好,2分鐘為好,以後用相同的方法掐壓另壹只腳上的厲兌穴。

10、至陰穴:清熱散風

至陰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在小趾外側,趾甲角外約壹分處。濕熱過盛易引起小便黃臊臭、尿頻、尿急、尿澀痛。點按去火點至陰穴,可在15點到17點,此時是膀胱經最旺盛的時候,用大拇指按壓此處,並堅持1~2分鐘,然後再換另壹只腳,每日2次。有清熱散風、通利下焦的作用,對尿黃澀痛等癥有很好的排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