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馬鈴薯百科全書

馬鈴薯百科全書

馬鈴薯是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塊莖可食用。它是世界上第三重要的糧食作物,僅次於小麥和玉米。土豆,又稱土雞蛋、山藥等。是茄科植物的塊莖。它和小麥、玉米、水稻、高粱壹起成為世界五大農作物。

目錄

1.形態特征

2.分布範圍

3.種植技術

4.購物技巧

5.營養價值

形態特征

塊莖形態

草藥。果實莖狀,扁圓形或15-80厘米高,球形,無毛或被短柔毛。莖分為地上莖和地下莖兩部分。長圓形,直徑約3-10 cm,皮白色、紅色或紫色。馬鈴薯的皮是白色、黃色、粉色、紅色、紫色和黑色,馬鈴薯的果肉是白色、淡黃色、黃色、黑色、青色、紫色和黑紫色。

植物形態學

須根系地上的莖呈菱形,有毛。初生葉是單葉和完整的。隨著植株的生長,逐漸形成奇數、不等長的羽狀復葉。小葉常大小交替,10-20厘米長;葉柄長約2.5-5厘米;小葉,6-8對,橢圓形至長圓形,最大的可達長6厘米,寬3.2厘米,最小的。

長寬小於1 cm,先端尖,基部略不等長,全緣,兩側白色蓬松,每側有6-7條側脈,先端微彎,葉柄長約1-8 mm。

傘房花序頂生,後唇瓣,有白色或藍紫色的花;花萼鐘形,直徑約65438±0厘米,外面疏生,5裂,裂片披針形,先端長漸尖;花冠放射狀,直徑約2.5-3厘米,花冠筒藏於花萼中,長約2毫米,冠檐長約65438±0.5厘米,裂片5,三角形,長約5毫米;雄蕊長約6毫米,花藥長為花絲的5倍。子房卵圓形,無毛,花柱長約8毫米,柱頭頭狀。

水果形態學

土豆呈球形,光滑,褐色或紫褐色,直徑約1.5厘米。種子腎形,黃色。夏天開花。

分布範圍

我國馬鈴薯主產區有甘肅省定西市、固原市、寧夏、西南地區、內蒙古、東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使甘肅省定西市成為中國乃至世界馬鈴薯種植的最佳地區之壹。甘肅省定西市已成為中國三大馬鈴薯主產區之壹,全國最大的脫毒種薯繁育基地,全國重要的商品馬鈴薯生產基地和馬鈴薯產品加工基地。被譽為中國土豆之鄉。每年向全國各省市提供大量土豆。

種植技術

首先,選擇改良品種

良種選擇是馬鈴薯高產栽培的重要環節。

二、土地選擇和整地

馬鈴薯是不能忍受連作的作物。種土豆的地塊應該是三年沒種土豆等茄科作物的地塊。馬鈴薯對連作非常敏感,生產上必須避免連作。如果在壹塊土地上連續種植馬鈴薯,不僅會引起嚴重的病害,如青枯病,還會造成土壤養分的不平衡,特別是壹些微量元素,會使馬鈴薯長勢不佳,植株矮小,產量低,品質差。馬鈴薯與玉米、小麥等植物輪作效果較好。

馬鈴薯塊莖膨大需要疏松肥沃的土壤。因此,種植馬鈴薯最好選擇地勢平坦、灌溉條件好、排水良好、耕層深、土壤疏松的砂壤土。前壹次收獲後,要進行深耕細耙,然後做畦。邊界的寬度和高度取決於地形和土壤濕度。如果地勢高,排水好,可以作為寬沿;如果地勢較低,排水不暢,應作為窄邊或高邊。

第三,施足基肥

馬鈴薯在生長期形成大量的莖、葉和塊莖,因此需要更多的養分。肥料三要素中,鉀是最需要的,其次是氮和磷。施用足量的基肥對提高馬鈴薯產量有重要作用。馬鈴薯的基肥應占肥料總用量的3/5或2/3。基肥以堆肥、人畜糞便等有機肥為主,配以磷鉀肥。壹般施肥機1000-1500公斤,過磷酸鈣15-25公斤,草木灰100-150公斤。在10 cm以下土層結合畦栽或挖坑施基肥,以利於植物吸收,疏松薯層。播種時,每畝用腐熟人畜糞便20-30噸或氮肥5-8公斤作種肥,使出苗快而整齊,促進幼苗健壯生長。

四、種薯處理

(1)選擇種薯

在選擇良種的基礎上,選擇兩個馬鈴薯外形規則、具有該品種典型特征、表皮光滑、色澤鮮艷、重量為1-2的健康種薯作為種子。選擇種薯時,要嚴格剔除表皮開裂、畸形、尖尖、芽眼壞死、臍內有病斑或黑腐的塊莖。

(2)切塊並播種小整薯

扡插種植種薯可促進塊莖內外的氧氣交換,打破休眠,提早萌發出苗。但切塊時,容易通過刀割傳播病害,造成爛種、缺苗或增加田間發病率,加速品種退化。切成塊太大,種子用量大。壹般切成20-30克為宜。切塊的時候縱向切,讓每壹塊都有頂優勢的芽眼。切塊時要將患病的土豆剔除,切具要嚴格消毒,防止疾病傳播。播種小整薯可避免刀傳病害,小整薯生活力和抗旱性強,播種後出苗早且整齊,每穴芽數、主莖數和塊莖數增加。因此,用25克左右健壯的小土豆作種子,防病增產效果明顯。而小土豆壹般生長期短,成熟度低,休眠期長,後期往往會早衰。在栽培上,要掌握適宜的密度,做好催芽工作,增施鉀肥,配合相應的氮磷肥,才能充分發揮小薯作為種子的生產潛力。

(3)加速發芽

催芽是馬鈴薯栽培中防病增產的重要措施。播前催芽可以促進早熟,增加產量。同時,在催芽過程中,可以消滅病爛馬鈴薯,減少田間病株率或播種後缺苗、斷條,有利於整苗。催芽方法:種薯與沙分層交替放置,厚度約3-4層,保持在20℃左右的最適溫度和經常潮濕的狀態,種薯約10天即可發芽。催芽時,將種薯用0.5-1ppm赤黴素溶液或0.1-0.2%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0-15分鐘或2%硫脲浸泡20分鐘,可提高催芽效果。

五、適時播種

確定馬鈴薯適宜播種期的壹個重要條件是生長期的溫度。馬鈴薯的高峰期原則上應保持在日平均溫度15-25℃。適合塊莖持續生長的時期越長,總重量越高。大多是晚稻或中稻收割後種植。秋薯最好在9月下旬到6月下旬65438+10月播種,冬薯最好在2月下旬65438+2月到10月中旬65438+10月播種。

第六,合理密植

馬鈴薯的產量因子是單位面積的株數和單株產量的乘積。單株產量由單株塊莖數和單個馬鈴薯重量決定。但是群體增產和單株增產是有矛盾的。當單位面積株數增加時,單株產量相應降低,兩者都依賴於種植密度。在壹定的密度範圍內,種群的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單株產量隨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因此,確定密度必須考慮群體產量和個體產量兩個矛盾因素的協調統壹。密度小的話,雖然單株發育好,產量高,但是因為單位面積總株數少,土豆少,所以產量不高。如果密度過大,雖然植株總數多,但單個馬鈴薯的重量很低,產量也不高。因此,合理密植就是使單位面積內的群體結構合理,既能使個體發育良好,又能充分發揮群體的增產作用,從而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壤肥力,獲得高產。考慮到群體和個體的協調發展,壹般栽培水平下,每畝馬鈴薯6000左右,每株2-3莖較為適宜。

七。田疃管理

(1)檢查和補充苗木

馬鈴薯全部出齊後,要及時查苗,如有缺苗要及時補苗,保證全苗。補苗的方法是:播種時,將多余的馬鈴薯片密植在田間進行補苗。補栽幼苗時,若穴內有病薯、爛薯,應將病薯及周圍土壤挖出後再補栽幼苗。土壤幹燥時,應在施少量肥料後,挖坑澆水栽苗,以減少幼苗延遲時間,盡快恢復生長。如果沒有備用苗,可以從田間出苗的行中選擇多苗的穴,將多余的苗從母薯塊基部掰下,進行移栽補植。

(2)中耕和土壤栽培

中耕松土可使馬鈴薯層土壤疏松透氣,有利於根系生長、匍匐莖伸長和塊莖膨大。出苗前,如果土壤表面變硬,要松土以利於出苗。第壹次中耕應在秧苗播滿後及時進行,深度8-10 cm,並結合除草,第二次中耕應在第壹次中耕後10-15天進行,宜略淺。出芽時,第三中耕比第二中耕淺。結合土耕,土耕厚度不超過10 cm,以加厚薯層,避免薯塊外露,降低品質。

(3)追肥

馬鈴薯從播種到出苗需要很長時間。馬鈴薯出苗後,要盡早施少量氮肥,促進幼苗快速生長。蕾期結合土壤栽培和追肥,馬鈴薯肥料壹次施完,以鉀肥為主,結合氮肥,施肥量視植株生長情況而定。開花後壹般不施肥。如果後期出現施肥和早衰,可以使用磷鉀或配合微量元素進行葉面噴施。

(4)病蟲害的預防和控制

馬鈴薯的病害很多,常見的有病毒病、晚疫病、青枯病、輪紋病、瘡痂病、癌癥等。晚疫病多發生在雨季和植物花期前後。所以要註意盡早用波爾多液或瑞福黴防治。目前用化學藥劑防治青枯病比較困難,防治方法主要是通過合理輪作、選擇抗病品種和用小整薯作種子。

馬鈴薯的主要害蟲有瓢蟲、土蠶、蚜蟲、蠐螬、蠐螬等,可通過化學藥劑或人工殺滅進行防治。

八、收獲

當植株生長停止,莖葉大部分發黃時,塊莖容易與匍匐莖分離,周皮變硬,比重增大,幹物質含量達到最高限度,這是食用塊莖的最佳采收期。塊莖應提前5-7天采收,以減少生育後期高溫的不利影響,提高種子質量。

購物技巧

選不帶破皮的土豆,盡量選圓的,越圓越好。

去皮土豆味甘,適合蒸、燉;皮光滑的土豆,緊湊酥脆,適合炒土豆絲。

帶黃肉的土豆更粉,帶白肉的土豆更甜。太大的土豆可能會過時,纖維會更粗。

選土豆的時候壹定要選皮幹的,不要水泡的,否則存放時間短,口感不好。

不要有芽有綠的,大概就是這樣。長出嫩芽的土豆已經含有毒素,不適合食用。

如果發現土豆皮變綠,即使是很淺的綠色也不要吃。因為土豆變綠是有毒生物堿存在的標誌,吃了會中毒。

營養價值

馬鈴薯塊莖富含水分,低脂肪,單位體積熱量低。它所含的維生素C是蘋果的4倍左右,B族維生素是蘋果的4倍,礦物質是蘋果的幾倍到幾十倍。土豆是降血壓的食物。飲食中某些營養素過多或缺乏都會導致疾病。同理,調整飲食,就能吃出相應的疾病。

土豆有抗衰老的作用。它富含維生素B1、B2、B6、泛酸等B族維生素和大量優質纖維素,以及微量元素、氨基酸、蛋白質、脂肪和優質澱粉。

土豆是碳水化合物,但其含量只有同等重量大米的1/4左右。研究表明,土豆中的澱粉是壹種抗性澱粉,可以收縮脂肪細胞。

土豆是非常好的食物,高鉀低鈉,非常適合有水腫的肥胖者。另外它的鉀含量幾乎是蔬菜中最高的,所以也有瘦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