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冰洋的前世
北冰洋是世界上最小、最淺、最冷的海洋,平均深度約1225m,面積約1.4×10 7 km 2,約占世界海洋總面積的4.1%。它位於北極地區,被周圍的水域、島嶼、歐亞大陸和北美所包圍。海冰終年覆蓋,冬季幾乎完全覆蓋,夏季海冰覆蓋面積縮小到50%。隨著冰的融化和凍結,北冰洋的表面溫度和鹽度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但由於蒸發量低,大量淡水流入河流和溪流,與其他海水的聯系有限,北冰洋的平均鹽度是海洋中最低的。
北冰洋的位置(來源:中情局)
(圖片來自網絡)
地理相關性
北冰洋是壹個大致圓形的盆地,海岸線長約45000公裏。它是唯壹比俄羅斯領土小的海洋,包括八個附屬海——格陵蘭海、挪威海、巴倫支海、喀拉海、拉普捷夫海、東西伯利亞海、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北冰洋通過白令海峽與太平洋相連,通過挪威海、格陵蘭海、巴芬灣-史密斯海峽和加拿大帕裏群島之間的海峽與大西洋相連。瀕臨北冰洋的國家有:俄羅斯、挪威、冰島、格陵蘭島(丹麥王國的領土)、加拿大和美國。
北冰洋地區(來源:中央情報局)
地形學
北冰洋有三條幾乎平行的洋脊,把它分成幾個海盆,其中羅蒙諾索夫海嶺把北冰洋分成歐亞海盆和梅亞海盆,加克爾海嶺把歐亞海盆分成阿蒙森海盆和南森海盆,阿爾法-門捷列夫海嶺把梅亞海盆分成加拿大海盆和馬卡羅夫海盆。
北冰洋地形圖(來源:李等。)
地質歷史
在加裏東造山運動期間,北冰洋周圍山脈的結晶基底巖石形成或重結晶。侏羅紀和三疊紀的區域性沈降導致大量沈積,形成油氣藏。大西洋中部擴張開始於中侏羅世早期(約170Ma前),同時北極出現了大陸裂谷。裂谷向北延伸,打開了北冰洋。從晚侏羅世到早白堊世,加拿大海盆擴張中心形成、演化並消亡。拉布拉多-巴芬-馬卡洛夫擴張中心形成演化於晚白堊世至新生代早期,活動止於始新世;新生代極慢莫納、克尼波維奇和加克爾洋中脊的形成和演化導致了歐亞盆地的形成,這些擴張中心至今仍在活動。
格陵蘭-北挪威構造示意圖(來源:李等。)
海洋學
在北冰洋大部分地區,上層水(約50m)的鹽度和溫度相對較低且穩定,這是西伯利亞和加拿大的河流註入淡水的結果,而下層的海水更鹹、更稠。由於北冰洋處於相對封閉的狀態,其水流系統獨特而復雜,溫度和鹽分條件以及海冰的形成和運動過程是北冰洋環流和水團形成的關鍵驅動力。
北冰洋的水團分布(來源:BrnBld)
海冰
北冰洋大部分被海冰覆蓋,海冰的範圍和厚度隨季節而變化。自1980以來,海冰的平均面積每十年以10%至3%的速度減少。格陵蘭島西部和加拿大東北部的冰川會形成脫離的冰山,嵌入浮冰中。近30年來,北冰洋中心區1000 HPA和850hPa的溫度呈顯著上升趨勢,與海冰範圍呈負相關,即北極海冰減少可引起1000~850hPa高度的大氣變暖,這是海-冰-氣相互作用的動力和熱力輸送的結果。
海冰(圖片來自互聯網)
海冰(圖片來自互聯網)
(來源:邊林根等)
氣候特征
在第四紀冰川作用的影響下,北冰洋處於極地氣候,特點是持續寒冷,全年溫度範圍相對較窄。冬季的特點是極夜、極寒、低溫逆溫頻繁、天氣條件穩定。夏季的特點是陽光持續,氣溫會上升到0℃以上,氣旋頻繁,還可能下雨或下雪。北冰洋的表面溫度相當恒定,接近海水的冰點。因為北冰洋是由鹽水組成的,所以結冰前溫度必須達到-1.8℃。
(來源:邊林根等)
生物學特性
由於北冰洋極端的晝夜特性,該海域的主要生產者是冰藻和能夠在春夏進行光合作用的浮遊植物。北冰洋中部有大量的浮遊動物,這些初級消費者將主要生產者與營養水平更高的消費者聯系起來。北冰洋的魚類主要有鯡魚、鱈魚和發鱗魚,它們的頭號天敵是海洋哺乳動物(如海豹、鯨魚和北極熊)。北冰洋的瀕危海洋物種包括海象和鯨魚。
北極熊(圖片來自網絡)
海象(圖片來自互聯網)
北冰洋生物多樣性示意圖(來源:http://www.arcop.org)
資源和能源
北極地區資源極其豐富,尤其是煤、石油、天然氣和壹些金屬礦產。據估計,煤炭儲量約占世界煤炭資源總量的9%。該地區有18個地質盆地,其中只有壹半已勘探出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量驚人,其中普拉德霍灣是最早的產油地。KontorovichAE Chae預測,壹二十年後,石油公司上遊部門的註意力將轉向北極大陸架。
阿拉斯加普拉德霍灣(來源:埃裏克·雷諾茲中尉)
然而,臭氧層的季節性空洞、全球變暖、海冰融化、甲烷釋放甚至核廢料的放射性汙染都在無情地蹂躪著這片凈土。只希望始作俑者能早日醒悟,治愈大自然的創傷。
參考
美國編輯:ZYN
校對:張騰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