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不能魚與熊掌兼得。為什麽選擇熊掌?
生活中的食物,熊掌比魚更美味,甚至更稀有。
比喻在文學中的意義:孟子說:“魚,我所欲,熊掌,我所欲;魚和熊掌不可兼得,魚和熊掌不可兼得。命也是我所要,義也是我所要;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義者也。“他認為當妳兩樣都想要的時候,有時候妳得不到妳想要的,妳必須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那麽,他為什麽在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情況下,選擇了稀有的熊掌,放棄了普通的魚呢?
其實魚和熊掌只是壹個比喻。魚是人們經常吃的食物,但是熊掌不是每個人都有的。通常在兩者之間選擇的時候,他們自然會選擇珍貴的熊掌,放棄隨處可見的魚。孟子說的只是人之常情。但接下來的對話就轉向了,把命題升華到了生死之義。命是我所欲,義是我所欲,兩者不可兼得。我寧願舍生取義。孟子把生命贊為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寶貴。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舍生取義的境界不是聖賢獨有的。每個人都有為義而死的高尚情操,但有德的人不容易失去對義的追求。魚和熊掌的選擇,就像是生與死,利與義的選擇。人們普遍渴望生而懼怕死,在利益和道德之間掙紮。就人性而言,人對某樣東西的渴望可能超過生命,對某樣東西的厭惡可能超過死亡。羞恥感可以幫助人抵制各種誘惑,認清基本的道德規範,明白很多誘惑是應該被壓制的,死亡並不是最可惡的事情。這樣,人們才能發自內心地向往正義的行為,成為正義的人。
孟子主張“仁”、“義”,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俗話說“殺身成仁,舍身取義”,世間的道德值得妳舍身去維護。這就是妳選擇熊掌而不是魚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