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養生大全網 - 夏季養生 - 民間偏方:保健補氣補血益氣藥的制備方法

民間偏方:保健補氣補血益氣藥的制備方法

現代醫學檢查壹個人是否死亡主要有兩個標準:壹是看他的心臟是否在跳動,二是看他是否還在呼吸。但是中醫認為“人的壹生就是壹口氣”,也就是《黃帝內經》說的:“沒有壹口氣,人就會死”。判斷壹個人是死是活,通常是感覺這個人有沒有氣息。既然氣對人體如此重要,那麽氣是什麽呢?

第壹,氣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和動力。

中醫認為,氣是物質世界最基本的元素,宇宙萬物都是由氣的運動變化而產生的。人也不例外。《黃帝內經》認為氣也是構成人體的基本物質,用氣的運動和變化來解釋身體的各種生命現象。

我國明代著名醫學家張景嶽說:“夫生化學之道,以氣為本,天地萬物,不可奈何...人的壹生就靠這個氣。”《黃帝內經》也說:“天為氣,地為形,形與氣相感,萬物轉化。”這些都很清楚。他解釋說,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萬物都依賴氣來生化和存在。正是因為氣是生命活動的根本和動力,宋代名作《生肌總錄》提出了“萬物強老,由氣盛衰”的觀點,認為“人在形,以氣為榮,以氣為病”。偉大的醫學家劉多次強調氣在預防疾病、延年益壽方面的重大意義,指出氣是人體盛衰的根本。他說:“壹個老朋友,受天地之氣影響,改造人生。它是基於形狀的誕生,精神的誕生,神的誕生。造型充氣,耗氣有病。神站在氣旁邊,氣接受神的存在。”這充分說明,氣是人類生命的動力和基礎,充滿全身,運行不息,關系到人類的健康長壽。俗話說“人體三寶是精、氣、神”,意思是對人來說,沒有什麽比精、氣、神更重要的了。但是,因為氣是生化的根本,所以精和神都依賴於氣。養生必須以調氣為基礎。偉大的醫學家李東垣曾在《論脾胃,存字箴言》中明確指出,精、氣、神主要是氣,即“氣為神之父,精為氣之子,氣之靈之根也大!聚氣成精,聚精會神,清靜,順道,可為天人。”這裏的“天人”指的是真人,修真得道的人,也就是養生水平最高的人。原因是他能正確地把握和運用精、氣、神的關系,用自己的真氣修煉精氣,逐步積累精氣,達到人的主宰——神的圓滿。如果他能讓自己的心靈重新安靜下來,控制精神的放松,他就會成為壹個修煉真理、獲得開悟的人。此外,養生的代表作之壹《養生膚語》也說:“生命雖可見於天地,卻能長久。”這也是氣在生命活動和養生中的重大意義。

第二,氣的分類和作用。

由於氣的來源和分布不同,其功能也不同,所以有各種各樣的名稱,主要有以下幾種:

(1)生命力。即先天之氣,是人體內最重要、最基本的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所以也叫元氣。元氣主要來源於先天之精,可以刺激和促進臟腑的功能活動。如果元氣充足,臟腑功能旺盛,抗病能力強,身體健康,少生病;反之,如果先天稟賦不足,或者因為長期患病勞損,就會出現多種疾病和病癥。平時人們常說的“元氣大傷”,就是病變的嚴重性,因為這是人的根本之氣。

(2)宗氣。它是肺吸入的自然清氣和脾胃在胸中運輸的水谷精氣的結合。人的氣息、聲音、語言的強弱,關系到氏族精神的興衰。還有,因為祖氣運行於心脈促進氣血,所以氣血的運動,四肢的寒性和活動能力也與祖氣有關。

(3)保衛齊。它是腎中的楊琪,但它只有依靠脾胃化生於中焦的水谷的持續滋養才能發揮作用,衛氣的運用必須依靠肺氣的宣發。衛氣的主要功能是溫暖臟腑。滋潤皮毛;保衛肌表,抵禦外邪,開合汗毛孔,調節體溫。如果衛氣不足,可見皮膚幹燥,毛發失澤,或易受寒,或表虛自汗,津液自泄。

(4)營氣。Camp有兩層意思:操作和營養。戚穎主要由脾胃運化的水谷精微產生,是水谷氣中比較細膩、營養豐富的物質。經絡中的Camp是血液的重要組成部分,運行於全身,發揮其營養作用。

氣在體內,屬於整體功能。比如說,如果是局部,五臟各有氣,但又相互依存、相互聯系,是壹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其整體生成是以胃氣為基礎的。如張景嶽說:“蓋胃氣者,也健康,還說人健康,即因胃氣。”五臟之氣主要概括了五臟各自的功能,比如心氣可以活血,脾氣掌管人體的吸收和消化,肝可以藏血和控制排泄。此外,還有經絡之氣、六腑之氣等。,而且每個都有自己的功能。

氣對生活有多方面的影響,主要表現在:

(1)保衛肌表,抵禦外邪;

黃帝內經說:“正氣存內,邪不可為”,意思是只要正氣在體內富集,外邪就不能侵入人體。《黃帝內經》也說:“邪氣聚而氣弱”,意思是邪氣侵入人體,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這些都說明,如果人體是健康的,是可以抵禦外邪入侵的。如果氣弱,外邪易犯。

(2)加熱人體和保持體溫:

人體要維持正常體溫,主要靠氣的溫煦作用。如果氣的溫煦作用失調,就會出現不溫、怕冷、怕冷等四種癥狀。

(3)固體吸收體液,以免溢出:

脾氣可以控制血液的流行,防止血液溢出血管;衛氣控制汗毛孔的開合,根據人體需要調節汗液;腎氣可以控制尿液或* * *,使其有規律地排出體外。如果氣虛不固,會出現出血、多汗、遺尿等癥狀。

(4)刺激、推動和運行體液:

人體各臟腑經絡的生理活動、血液循環、津液運用,都依賴於氣的刺激和推動。如果氣虛不能促進它們,臟腑和經絡的功能就會下降,或出現血瘀和津液瀦留等疾病。

綜上所述,氣對於人體生命活動非常重要。想要延年益壽,壹定要註意補充人體氣血。

那麽,常用的補藥有哪些呢?

(1)人參。自古以來,人參就被認為是壹種珍貴的滋補品。很多年老體弱、久病未愈的患者,經常喝壹杯參雞湯,可能會從“死路”上得救。所以古人說它有化險為夷、起死回生的功能,給它起了“妖精”、“神草”、“長命草”等好聽的名字

目前,現代科學已經向人們揭示了人參“起死回生”、“抗衰老”、“養心安神”的靈丹妙藥的奧秘,因為人參中含有人參皂苷、人參多糖等主要活性成分。人參皂甙是提高人的腦力和體力勞動能力、抗疲勞、提高思維活動效率、保護心臟、改善心肌代謝、降低血糖1、延緩衰老的主要成分。人參多糖是提高機體免疫力,增強機體對有害* * *的防禦能力,抗腫瘤的有效成分。

人參,五加科,味甘,微苦,性溫,具有補元氣、生津止渴、強身健體、益氣延年的功效。但根據加工方法的不同,又可分為紅參、曬參、糖參、參須。雖然都有補氣的功效,但是各有各的優勢。

曬參:性質溫和,不溫不燥,既能補氣,又能生津。適用於扶正祛邪,增強體質和抗病能力。

紅參:補氣旺盛,性溫燥,善於補陽,適用於急救回陽。

糖腎:最平和,相對無效,適用於健脾益肺。

人參須:紅參須最常見,性能與紅參相似,但作用較小,較溫和。

野山參:不溫不燥,大大補充元氣。它是人參的優勢產品,但由於資源少,價值昂貴,很少使用。

人參的使用方法多種多樣:可以燉煮,要用文火煮壹個小時以上,這樣才能煎出人參的有效成分,保證療效。用量壹般為3 ~ 9克;可吞服或嚼服,即人參曬幹後磨成細粉,每次用量約10g,這樣用量少,可節省藥物,但能保證壹定療效;也可以泡酒,就是將人參或其他藥材切碎,浸泡在上好的米酒中。壹般壹個月後就可以喝了,每次兩三勺,壹天兩次。如果要釀酒,可以用人參代替,用面粉和大米釀酒,每次兩三勺,每天喝兩三次。

因為人參比較貴,要保存好,比如黴變,蟲蛀,變質。通常應存放在陰涼幹燥處;或者放入盛有石灰的木盒或器具中,將口部密封嚴密。

西洋參:西洋參作為滋補珍品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了。西洋參,也叫西洋參,主要產於美國和加拿大。味甘,微苦,性涼,能益氣養陰,清火生津,是滋補養生的佳品。想用人參但不能忍受其溫度的人都可以用。如果把西洋參換成人參,養陰之力會增強,劇烈活動時疲倦乏力、口幹舌燥、出汗多的人都可以服用。是運動保健的佳品。本品若與核桃同用,有極好的健腦作用,使人百思不得其解,可預防中風。戲曲、歌手常喝,有利於嗓音保健。

本品服用方法主要為:研成細末,每次服三至五分鐘,溫開水送服,或每次煎五分鐘至壹元,多文火煎制,代替茶水,或與其他煎好的藥汁同服。

但本品不適用於陽虛寒涼體質者。平時要防黴防蛀,放在陰涼幹燥的地方,或者晾幹後密封保存。

(2)黨參。桔梗植物黨參的根入藥,味甘,具有補中益氣、養血生津的作用。雖然與人參作用相同,但力度較弱,臨床上常作為人參的替代品,用於治療氣虛證。根據現代研究,本品有很強的作用,能增強機體的抵抗力,能增加紅細胞,減少白細胞;還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血壓,抑制腎上腺的升壓作用。

本品用量壹般為3克至9克,重病或急性病時也可用15克至30克以上。

(3)黃芪。藥根是重要的補藥,全身的氣都可以補。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內蒙古黃芪、黃芪等豆科植物的根入藥。味甘,性微溫,有助於衛氣。它是壹種溫補、強壯、保健的佳品,具有強皮膚、強表裏、補中氣、升清氣、托瘡毒、利小便的功效。根據現代研究和臨床應用,該藥確實具有強心、保肝、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若用大劑量黃芪(30-60g),有降血壓、利尿、升高血漿蛋白、降低尿蛋白的作用,故常用於高血壓、腎臟病陽虛患者,效果良好。若與當歸配伍,可明顯加速大鼠紅細胞電泳,使其恢復到幼鼠水平,說明當歸與黃芪配伍有使“老”紅細胞趨於年輕的作用,有利於抗衰老。黃芪用量為3g ~ 9g,病情重或需要時可用30g ~ 120g。但胸悶胃脹、表裏實邪、火氣過盛者不宜使用。

(4)白術。白術為菊科植物,根莖入藥,性苦、甘、溫,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濕、固表止汗的作用。是脾胃虛寒、自汗、妊娠胎動的常用藥。根據現代研究,本品可使胃腸分泌旺盛,增加蠕動,入血時加快血液循環,還具有降血糖、利尿的作用。《神農本草經》說:“久服則延年不饑”,可見經常服用白術是可以延年益壽的。

白術補氣,趨向健脾,補中焦使之生氣,適用於補血治虛;黨參、人參補氣,趨向補脾補肺,適用於補虛救急。

用量壹般為5 ~ 10g,病情嚴重或需要時也可使用至15 ~ 30g左右。白術不宜與桃、李、麻雀、青魚同食。

(5)黃精。百合科植物黃精的根莖入藥,具有健脾潤肺、補腎益精、強筋骨、烏發抗衰老的作用。如《日華子本草》說:“補五株七傷,助筋骨,止饑,抗寒熱,益脾胃,潤心肺,獨取九蒸九燥,使食留於面。”名醫別錄將黃精列為上品,稱其為“主補、補氣、祛風濕、五臟、久服、益智、延年益壽。”可見,自古以來人們就把黃精視為滋補強壯、延年益壽的良藥,有“神仙余糧”、“神仙大米”的美譽。現代研究表明,黃精能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加冠狀動脈流量,改善心肌營養,防止主動脈粥樣硬化和脂肪肝浸潤,提高免疫力,促進造血。降血糖等等。

黃精因其性溫,適宜長期服用,有病時調養。以前的經驗認為黃精可以代替參芪,供參考。本品與雞肉同蒸,用於熟雞肉,可補脾胃;燉豬肉,可以加蜂蜜或冰糖食用,可以補虛潤肺;水蒸,用量9-15g,口服鮮30-60g。

痰濕壅盛所致的胃脘飽脹,脾胃陽虛所致的食欲不振、腹瀉等忌用。此外,本品不宜多食或過量服用,以免影響脾胃消化,引起胃脹。

(6)甘草。又名粉草,其根及根莖入藥,味甘,有健脾和胃的功能,可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飲食減少、神疲乏力、四肢無力等癥;還能補益心氣,用於心虛引起的心悸、氣短、脈滯等癥;還能止痛,用於肌肉血管攣縮的急性疼痛;重要的是甘草清熱解毒,能解除解毒保肝等各種藥物中毒1,用於治療病毒性肝炎1。此外,甘草可以調和各種藥物,減輕某些藥物的暴力作用,緩和其性質,保護胃氣。還有生甘草可以潤肺,對肺熱引起的咽喉腫痛、咳嗽有效。現代研究證明,本品是壹種光滑的祛痰劑,口服後可減少咽喉粘膜,適用於咽喉炎癥;也證明了甘草對結核分枝桿菌有抑制作用,可用於。

蜂蜜炙甘草稱為炙甘草,適用於補中益氣。生甘草適合清熱解毒;草芽可治尿道疼痛,適用於淋病。本品用量壹般為1 ~ 10g,但脾胃濕重,嘔吐不止者不宜使用。不要長期大量服用,過量會引起水腫和高血壓。甘草對抗大戟、甘遂、芫花、海藻。

(7)五味子。作為木蘭科植物五味子的果實,因味酸、辛、甜、苦、鹹而得名。能斂肺平喘,滋腎斂精,止汗止瀉,止渴止渴。《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上面寫著“益氣、止咳逆氣、勞弱、補虛、強陰、益男精。”藥王孫思邈說:“五月常服五味子,補益五臟。當我在夏天遇見嶽夏的時候,我感到困倦和虛弱,而且我沒有氣來移動。用黃芪,人參,麥冬,我少加黃柏讓人神清氣爽,腳也充滿了力量。”“我六月常吃五味子,益肺金氣,上半身養本源,下半身補腎。”可見五味子有很好的滋補健身作用,經常服用可以增強人的體力。現代研究結果表明,五味子與人參相似,具有“適應原”樣作用,能增強機體對非特異性* * * *的防禦能力,增強機體條件反射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工作能力,對呼吸中樞有興奮作用;能調節心血管系統和病理生理功能,改善病理狀態下的血液循環;能提高正常人和眼疾患者的視力,擴大視野;對聽力也有很好的影響;還能提高皮膚感受器的辨別能力;還能調節胃液分泌;此外,它還具有鎮咳、祛痰和抑菌的作用;它是壹種廣泛使用的滋補強壯藥物。

本品用量壹般為1.5 ~ 9g,但腎陽上亢、肺實熱、痰飲、肝火不寧、初疹等癥狀禁用。

(8)太子參。又名小兒人參,是很好的藥用補品。其補氣作用與人參、黨參相似,但效果較差。可用於脾胃氣虛引起的厭食、乏力、自汗、氣短等癥。雖然補氣的力量不如黨參,但生津的力量比黨參強,可以代替西洋參使用。

太子參水煎,每劑9-30克,口服;夏季炎熱時,可用15g太子參烏梅,適量冰糖或白糖* * *開水代茶飲,有益氣生津、止渴的作用。

(9)茯苓。以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幹燥菌核入藥,性味甘、淡、平,能健脾利濕,益智安神,補而不澀,益而不猛,既能扶正,又能祛邪。古人稱之為“上品仙藥”。現代藥理研究發現,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茯苓多糖是壹種非特異性免疫增強劑,不僅能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還具有很強的抗癌作用。茯苓還含有茯苓酸、蛋白質、卵磷脂、麥角固醇、組氨酸等。其中卵磷脂是神經系統的滋補品,說明古人說茯苓能“保腦”、“益智”是有科學依據的。實驗研究也證明茯苓有降血糖、抗潰瘍、利尿的作用。作為壹種抗衰老抗衰老的藥物,古人常將茯苓和蒼術配伍使用,例如在經典方劑中,就說:“烏發留色,強筋骨,清耳目,除風氣,潤澤肌膚,久服輕靈。”醫書中記載本品與白芷同用,制成藥膏和面部脂肪。長期使用本品可防止衰老和皺紋,使面部明亮愉悅,有壹定效果。此外,《白冰方丹大全》載:用白茯苓細磨,加白蜜調勻,每晚敷用,晨起洗凈,可潤膚養顏,祛除黑斑。

煎服:茯苓9 ~ 15g,茯苓皮15 ~ 30g,茯苓神木15 ~ 30g。陰虛津竭者不宜用本品,遺精者亦慎用。

以上是壹些常用的補氣藥,但由於氣不同於衛氣、宗氣、養氣、元氣、五臟氣、經絡氣,所以在使用補氣藥時要辨證施治。以下是壹些常見的氣虛疾病:

全身氣虛:全身乏力,精神萎靡,氣短懶動,語言低微,自汗,怕動,舌淡,肥嫩,脈弱。

肺氣虛:氣短、氣短、懶言、聲音低沈等癥狀,以及咳嗽、咳痰等。

心氣不足:氣短、心悸、神疲乏力等癥狀突出,有脈結生成、遲或數等癥狀,但虛弱無力、煩躁不安等。

脾胃氣虛: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欲不振等癥狀突出,常伴有腹脹、消化不良、大便稀、中氣郁結脫肛、尿頻等癥狀。

腎氣不足:面色晦暗,頭暈耳鳴耳聾,癥見腰膝酸軟,大便溏泄,性功能減退,舌淡濕,尺脈無力。

英語│聯系我們│關於我們│網站導航│BBS

& lt& gt

提醒您:此補氣偏方來自網絡,使用前請遵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