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國時期的著名畫家
作為後期海派的主要代表,吳昌碩活躍於20世紀初,他的繪畫藝術深刻地影響了整個20世紀中國畫的發展。吳昌碩(1844-1927)名君,本名昌碩,又名蒼碩、蒼石,謚號陸、老狗、苦鐵。浙江吉安人。吳昌碩壹生在詩、書、畫、印等方面都有很大成就。繪畫擅長寫意花卉,其筆墨有粗有細,有幹有濕,相得益彰,色彩吸收了民間繪畫的特點。善用強烈明亮的重色,大膽使用西洋紅,色彩豐富,對比強烈。他發展了長春藤、雪歌、石濤、揚州八怪以來的大寫意繪畫傳統,形成了“雅俗共賞”的獨特品格。他的作品很多,如《理子》、《荷花》、《壽桃》、《朱墨》、《燕來紅》等,都是他心靈手巧的傑作。
廣東位於武陵山脈的南部。晚清居巢、居廉在繪畫上勇於創新,成就卓著,影響了曾與其同窗學習的高、、陳(簡稱“二高壹陳”)。“兩個高中生,壹個陳”都在日本留學,學的是東方繪畫。回國後,他們主張中國畫改革,努力在傳統繪畫中吸收西方技法,走日本走過的路。辛亥革命後,他們對繪畫的影響越來越大,形成了壹個畫派,稱為“嶺南畫派”。嶺南畫派的領軍人物是高。高(1879-1951),字覺亭,廣東番禺元崗人。少年時師從菊蓮學畫,1905遊歷日本,以賣畫為生。後來在白馬社、太平洋畫社、水彩社學習東方繪畫,萌發了改革中國畫的想法。他在日本加入同盟會,回國後積極參加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孫中山逝世後,高不滿國民黨軍閥的黑暗統治,不問政治,在廣州創辦“春眠畫院”,致力於美術教學,並在中山大學藝術系任國畫教授。
形成於近代的嶺南畫派是第壹個提出中國畫改革的流派。他們培養了壹大批學生,包括黃少強、方仁鼎、趙少昂、關山月和黎雄才。第二代學生楊之光等人雖然與徐悲鴻倡導的繪畫有所融合,但都不同程度地繼承和發揚了嶺南畫派的傳統。
沿著近代上海畫家和嶺南畫派的兩個方向,20世紀的中國畫逐漸形成了傳統型和融合型兩種類型。
傳統型是指活躍在北京的京派畫家和上海江浙等地的畫家。其中產生了齊白石、黃、潘天壽等大師。他們反對臨摹古泥,主張“自然是外教所造,心之源得自中國”,尊重藝術個性,將傳統繪畫推向高峰。
齊白石,湖南湘潭人,從民間雕工到國畫大師,經歷了晚清、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他將文人畫與曲藝、詩歌、書法、繪畫、印刷融為壹體,“雅俗共賞”是他繪畫的突出標誌。黃,浙江金華人,現代山水畫大師。他把自己深厚的傳統修養、知識和對祖國山川的熱愛,化為豐富多彩的筆觸,創造了這個時代最高的藝術美之壹。潘天壽,浙江省寧海縣人,在花鳥畫方面成就卓著。他融合南北各派,突破了明清以來花鳥畫綺麗柔美的風格,創造了豪邁冒險的風格。傅抱石、、、何、、、等都以各自不同的風格豐富了傳統繪畫,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融合提倡中西融合,革新中國畫。除嶺南畫派外,、劉海粟、徐悲鴻、蔣、、丁、李可染等也是提倡中西繪畫融合、革新中國畫的代表人物。徐悲鴻學派是最有影響的學派。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受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和近代思想家康有為的啟發,進入中國畫壇。1919年3月就讀於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師從擅長古典畫風的大楊,1927年6月回國。回國後,他致力於美術教育,提倡寫實藝術,積極參加革新中國畫的運動。他將歐洲寫實繪畫與傳統技法相結合,將逼真的造型和憂國憂民、關註現代生活的藝術思想引入中國畫創作,融形與墨趣於壹體。以徐悲鴻為中心,壹批主張東西方藝術融合的畫家成為20世紀50-70年代中國寫實繪畫的中堅力量。
著名的融合畫家包括林風眠,陳之佛和張大千。其中,林風眠最為突出。林風眠1900 11出生於廣東梅縣,自幼學習繪畫。1919赴法國留學,先後進入法國第戎美術學院和巴黎高等美術學院,1925回國。他的畢生目標是調和中西,創造新的繪畫藝術,他繼承了傳統繪畫中重視意境的特點,吸收了民間藝術的蓬勃品質,又引進了西方現代繪畫中強調感性直覺和形式創造的因素,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隨著改革中國畫的思潮,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民主革命運動,啟蒙思想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傳播,20世紀中國畫家提出了“人民藝術”的口號。中國畫對題材、內容和表現形式有著深刻的影響。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壹些畫家不時走上街頭,借鑒西方的造型方法來描繪城鄉工人的生活,其中、和蔣較為突出。的《貧困與疾病》、《拓荒者》和蔣的《流民圖》都是這壹時期的優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