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鍋肉評什麽號稱“川菜之王”
回鍋肉之於川人,頗似老火湯之於粵人。
它們同樣意味著溫暖、女人和家。老母犒勞遠方歸來的孩子,炒盤回鍋肉;妻子心疼勞累的夫君,來盤回鍋肉;全家“打牙祭”解饞,還是回鍋肉。在物質極大豐富的今 天,回鍋肉依然是川人難以割舍的情結。壹個不會煲湯的四川主婦還可以當壹個賢妻良母,但要是回鍋肉都不會炒的話,那想當個潑婦也很難保住飯碗。小小壹盤肉,竟關乎終身大事,想來也不可以等閑 視之。
回鍋肉
由此可見壹斑,回鍋肉的王位並非篡得。其壹,川菜以麻辣著稱,也不乏清涼境界。回鍋肉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正仁和,頗有王者之風。其二,大媽小妹、老爸老哥衷心擁戴。沒有群眾基礎的皇帝只能是草頭王。其三,回鍋 肉取材簡單, 然 頗有化腐朽為神奇之妙處。帝王多起於草莽,類也。其四,回鍋作為壹種烹飪方式,有諸多演繹菜品,王道大行也。其五,回鍋肉香味濃烈,壹家炒肉,全村過癮,有與民同樂之風也。
填檔案要交代祖宗三代,議論回鍋肉不得不追本溯源。 比較公認的說是來自於民間祭祀。古時天子以太牢告廟,諸侯以少牢告廟。老百姓不敢僭越,豬肉當是首選 。晉人常璩《華陽國誌》裏記載商周時期的蜀國是“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四節代熟,靡不有焉”;而巴國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豬是當仁不讓的“六畜”之壹,那麽川人食用豬肉至少可以追溯到這個時期。祭祀的豬肉講究用“刀頭”。也就是連皮帶肉的壹方肉,以肥為美,部位不拘。用滾水緊壹下即可。祖先不得空現身來吃後人半生不熟的冷豬肉。這已被先人心領的供品,還有待於後人“散福”,用齒舌腸胃 從物質上消滅它。
這滾過壹水的肥大塊,要再拿去燒煮的話 顯然肥膩不堪,難以克化。可這難不倒我們聰明的先民。他們在實踐中找到了最佳的解決方案:切為薄片,以香蒜苗或青椒或蓮白加上土產豆瓣醬爆炒;本來臃腫如肥媽的肉片頓時脫胎換骨為少女的婀娜曲線---所謂“燈盞窩”是也;本來蒼 白的肉色變得如青春紅顏,粉面含春。火燙的肉油激發出來的蒜苗香味四處彌漫,驕傲地宣告著主人的富足與滋潤。經過這番烹制,肥肉變得鮮香爽口。夾壹塊裹著兩段蒜苗的肉片,閃嘟嘟地泛著紅油,壹口咬下,閉嘴大嚼,任那肉汁在唇齒間恣肆,憑那奇香在肺腑間暢遊。嚼到好處,扒兩口幹飯,頓覺誌得意滿,夫復何求!
肥而不膩,酒飯皆宜的回鍋肉,“尚辛香,好滋味”的後人自然 是發揚光大,推而廣之。選料更為精細,技 術更為純熟。後來又出現“旱蒸”的技術和“連山回鍋肉”、“香辣回鍋肉”、“菜根香回鍋肉”等精品。
隨著川菜在全國的流行,回鍋肉在內的四川名菜也為各地的人們所熟知和接受。不同菜系之間的交流合 作 從而促進祖國烹飪事業的發展壯大,這是壹件大好事。
不應該做狹隘的保守的“正宗”派,要擯棄門戶之見走出去請進來。事實上幾大菜系自古至今都處在互相交融、彼此滲透的過程中,沒有所謂 絕 對“純正”的菜系。有技巧地移植和借用是值得贊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