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描寫了什麽景色?
現代朱自清《荷塘月色》:
這幾天心裏挺煩躁的。今晚坐在院子裏乘涼,突然想起了每天走過的荷花池。在這個滿月的照耀下,它應該看起來不壹樣。月亮漸漸升起,墻外馬路上孩子們的笑聲再也聽不見了;我的妻子在房間裏拍著蹦蹦跳跳,迷迷糊糊地哼著壹首睡歌。我悄悄地穿上壹件大襯衫,奪門而出。
沿著荷塘,是壹條彎彎曲曲的小煤渣路。這是壹條僻靜的路;白天很少有人行走,夜晚更是寂寞。荷塘四周,樹木眾多,郁郁蔥蔥。在路的壹邊,有壹些柳樹和壹些不知道名字的樹。在沒有月亮的夜晚,路上陰沈沈的,有點嚇人。今晚很好,雖然月色還很淡。
路上只有我壹個人,背著手走來走去。這片天地似乎是我的;我也喜歡超越平時的自己,去另壹個世界。我愛熱鬧,愛平靜;喜歡群居,喜歡獨處。
就像今晚,壹個人在這無邊的月亮下,什麽都想,什麽都不想,就覺得自己是個自由的人。白天必須做的事,必須說的話,現在都可以忽略。這就是獨處的美好,我會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
在彎彎曲曲的荷塘之上,我期待著田甜的葉子。葉子高高地伸出水面,像壹位優雅的舞者的裙子。層層樹葉間,零星點綴著壹些白色的花朵,有的優雅地綻放,有的羞澀地含苞待放;就像壹顆珍珠,就像藍天上的壹顆星星,就像壹個剛洗完澡的美人。
微風吹過,送來縷縷清香,像遠處高樓上幽幽的歌聲。這時,葉子和花也微微顫動了壹下,像閃電壹樣,瞬間穿過了荷塘。葉子並排挨得很近,所以有清晰的波痕。葉子下面是流動的水,被遮住了,看不到壹些顏色;樹葉更多地暴露在風中。
月光如流水壹般,靜靜地落在這片葉子和花朵上。壹層薄薄的藍霧漂浮在荷塘裏。葉子和花好像在牛奶裏洗過;就像紗籠中的夢。雖然是滿月,但是天上有淡淡的雲,所以不能發光;但我覺得這只是好處——深度睡眠不可或缺,午睡也是獨壹無二的。
月光透過樹叢照進來,高處的灌木叢投下參差不齊、斑駁的影子,陡如鬼魅;彎彎的楊柳稀疏的影子仿佛畫在荷葉上。池塘裏的月光參差不齊;但是光與影有著和諧的旋律,比如梵蒂岡上演奏的壹首名曲。
荷塘四周,遠近高低都是樹,柳樹最多。這些樹圍繞著壹個荷塘;只是在小路的壹側,有壹些縫隙,似乎是專門留給月光的。
樹木顏色的壹個例子是多雲,乍壹看像壹團煙霧;但在煙霧中可以辨認出柳樹的豐富。樹梢上有遠山,只是稍有不慎。還有壹兩盞燈從樹縫裏漏出來。無精打采的是那些渴睡的人的眼睛。這個時候,最熱鬧的是樹上的蟬和水裏的青蛙;但是興奮是他們的。我壹無所有。
突然想起了采蓮的事。采蓮是江南壹個古老的習俗,看似由來已久,卻興盛於六朝。妳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壹個粗略的想法。采蓮者是十幾歲的女孩,她們蕩著小船,唱著鮮艷的歌曲。采蓮人就不用說了,還有很多看采蓮的人。那是壹個熱鬧的季節,也是壹個浪漫的季節。
梁元帝《采蓮賦》裏說得好:所以妖是童是女,願舟;鷸首許會,傳羽杯;我會動,海藻會掛,船會動,會開。二七纖腰束素,延古布;立夏後,春末,葉嫩花早。我怕觸裳而笑,我怕傾舟而聚。
可見當時是有流浪的場景的。這真的很有意思,可惜我們現在沒有幸福。然後我就想起了《西洲歌》裏的那句話:秋天南塘采蓮,蓮花過頭頂;低著頭撥弄著水裏的蓮子,蓮子像湖水壹樣綠。
如果今晚有采蓮人,這裏的荷花會被認為“過了頭”;不可能只看到壹些流水的影子。這讓我真的很懷念江南。——這樣想著,突然擡頭,覺得已經是自己的門了;輕輕推門進去,沒有聲音,老婆已經睡了很久。
1927年7月,北京清華校園。
擴展數據寫入背景:
《荷塘月色》寫於1927年7月,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神州大地。此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壹片黑暗。作為“大時代的馬前卒”,朱自清壹直在吶喊和掙紮,但在四壹二政變後,他從鬥爭的“十字街”走向了古典文學的“象牙塔”。
但作者不能參軍拿起槍去革命,卻始終無法平息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仇恨。作者對人生迷茫矛盾,內心壓抑,始終無法平靜。
所以作者寫了這篇文章。本文通過對孤獨月夜的荷塘風光的描寫,揭示了作者追求寧靜卻得不到寧靜,夢想超越現實卻又無法擺脫寧靜的復雜心情,這正是那個黑暗時代在作者心靈上的反映。
關於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華子,號秋實。江蘇揚州人。“文學研究會”早期會員,現代著名散文家、學者。原清華大學教授,抗日戰爭爆發後轉到西南聯大任教。在抗日民主運動的影響下,政治態度明顯傾向進步。
晚年積極參加反帝民主運動。他的散文,結構嚴謹,筆觸細致,無論寫景還是抒情,都可以通過近距離的觀察或深入的欣賞,委婉地表達自己內心對自然景物的感受。抒發真情實感,詩意如畫。主要作品有《毀滅》、《痕跡》、《背影》、《歐洲雜記》、《倫敦雜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