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要做什麽,吃什麽?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每年的4月4日至6日,是草木蔥蘢的季節,也是人們春遊的好時節。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習俗。在清明節的飲食方面,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時令食物。
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的結合,壹些地方仍然保持著清明節吃寒食的習慣。在山東,即墨吃雞蛋和涼糕,萊陽、招遠、長島吃雞蛋和涼高粱米。據說如果不這樣,就會下冰雹。泰安吃冷煎餅,卷生苦菜。據說他的眼睛很亮。
在中國的北方,很多人在清明期間要吃雞蛋,這意味著圓已滿;老北京人清明節喜歡吃痱子麻花,滾雪球,面茶。山西是寒食節的發源地,有吃“冷食”的習慣,蒸“自推包子”、“自推宴”等。,面團裏夾著核桃、紅棗、花生,稱之為“子福”,意為祖先保佑壹家人散香火。這些包子可以自己吃,也可以送給親朋好友。
清明前後的飲食習俗:
江南:青春團子
在清明節期間,江南有吃綠色餃子的習俗。綠色餃子是將壹種叫“漿麥稭”的野生植物搗碎擠出汁液,然後將這種汁液與幹純糯米粉混合,然後包餃子。餃子的餡料是精致的糖豆沙,餡的時候加壹小塊糖豬油。餃子做好之後,放進籠子裏蒸。當它們出籠後,用刷子將煮好的植物油均勻地刷在餃子的表面,就大功告成了。
綠油油的湯圓,碧綠如玉,黏而軟,清香撲鼻,甜而不膩,肥而不飽。綠餃子也是江南地區人們祭祀祖先的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綠色餃子在江南地區的民間飲食習俗中顯得尤為重要。
泰寧:溫暖的蘑菇包
暖菇包是泰寧的傳統小吃。暖菇原料的學名是大曲草,也叫福爾草,當地人叫暖菇草。每年清明節前夕,地裏都長滿了小胡子,毛茸茸的,鮮嫩嫩的,正是采摘做暖菇包的好季節。
農婦們將當天采摘的暖菇草洗凈,曬幹,用石臼搗成泥狀,拌入事先磨好的糯米粉和米粉中,攪拌均勻,不要太稀也不要太硬,用手掌捏成餅狀即可。拌入少量米粉,太多,不熟,吃起來不嫩滑。餡料也很精致。將臘肉、蘑菇、油炸豆腐幹、竹筍、大蒜等切碎。在鍋裏煎。如果喜歡吃酸辣,也可以拌入辣椒粉或者酸菜。把餡料包在溫熱的蘑菇餅裏,放在鍋裏蒸。
在泰寧,暖菇包的制作有些不同。南片是用新鮮采摘的暖菇草,看起來像滿月,類似包子;北片是用溫熱的蘑菇粉做的,形狀像月牙,更像餃子。南方片壹般在清明節前夕吃,為了味道新鮮,也沒有太多的規矩。北方片多在農歷二月初四吃,民間說法叫“春會”。家家戶戶都有壹大袋暖菇祭拜土地神,祈求豐收。這壹天,遠近的親朋好友來來往往品嘗溫暖的蘑菇套餐。多多益善,以示主人大方熱情。
潮汕:煎餅蒸鋪子。
潮汕人過清明節,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吃煎餅:清明吃煎餅在潮汕很流行,幾乎家家戶戶都不例外。剝煎餅。餡由兩部分組成,皮由面粉加水攪拌成粘稠的糊狀,在熱土中烙成圓形熟面片,薄如紙。餡料有鹹甜兩種,分別是蛋、肉、肝、臘肉。香菇、豆芽、韭菜等熟料拌成餡叫鹹餡;糖和麥芽糖專門加工成“糖蔥”做甜餡。吃的時候把煎餅皮卷成圓筒吃。
清蒸松子。潮汕有壹種樹叫普子樹(也叫普丁樹,屬於榆科),葉子橢圓形,果實甜如綠豆大。傳說祖先在荒年用這種葉子充饑。清明時節,氣候漸暖,植被濃蔭繁茂,柄銹菌的葉子滿是嫩綠。後人不忘前嫌,就在清明節摘下這種葉子,用稻糠搗成粉末,用糖發酵,放在陶模裏蒸,做成梅花形、桃形,也叫碗釀桃。它是淺綠色的,非常甜。據說吃了可以解積熱,治病。
客家:清明飯
每年清明節,在客家地區,大家都會到野外踏青,采摘壹些香薷、艾葉、白頭翁、魚腥草、雞血藤、君子等鮮嫩的草,用它們制作綠釵,俗稱清明簪。
清明簪的做法:先將采集的各種嫩草葉洗凈去梗,放入鍋中燒開,然後撈起放入大盆中泡水。另壹半新鮮優質的糯米、糯米用清水洗凈,浸泡2-3小時。瀝幹水分後,用石鏟(現已改為機械)搗碎,用耙子(也稱籃子)篩出,制成又細又嫩的米粉。然後,將各種浸泡過的綠葉撈起,擠壓揉成團,倒入研缽中搗碎,再將過篩的米粉也倒入研缽中,同時加入適量過濾後的糖水再次搗碎,將團充分搗碎成藍色簪,取出後放在案板上反復揉搓韌化,適合做成圓扁狀或手指狀的青簪烹調。
清明簪有獨特的草香,性溫,能驅風祛濕。如果加上帝王子葉,還能驅除腸道寄生蟲,具有壹定的藥用保健作用,所以又叫藥用發簪。最適合在清明節前後濕度大的季節食用。因此,每個人在清明節吃清明簪的習俗可以在客家地區代代相傳。
四川:快樂集團
在四川成都,炒飯是以團為單位,用或大或小的線穿起來,染成各種顏色。它被稱為“快樂集團”。舊時在成都北門外壹路賣到“歡樂寺”。清人《綿城支竹詞》中有壹句詩:“‘歡樂寺’前,有壹樂團,春郊買菜愁。村戲比金生更美,許多人醉了。”
泉州:潤餅菜
每逢清明節,泉州人都有吃“潤餅菜”的習俗。據說這是古代寒食節的遺產。
“潤餅菜”的專有名詞應該是春餅。清明節吃濕潤的糕點不僅是泉州獨有的,也是廈門人喜歡吃的。相傳,明代雲貴湖廣總督蔡是這種吃法的先驅。當時屬泉州府管轄,所以這種吃法流傳開來,成為閩南名產。但閩南各地的春餅形式相同,內容卻大相徑庭。
泉州的“潤餅菜”是用面粉烤成薄皮,俗稱“潤餅”或“抹餅”。吃的時候把皮攤開,然後卷上胡蘿蔔絲、肉絲、炒蛤蜊、大頭菜等混鍋菜。它制作簡單,味道香甜可口。晉江的“潤餅菜”就復雜多了,那包“潤餅菜”的主料肯定五花八門,擺滿壹桌子。有壹些主菜:豌豆,豆芽,豆幹,魚丸,蝦,肉丁,炒牡蠣和蘿蔔菜。還有壹些食材:脆皮海苔,煎蛋絲,花生調料,蘿蔔,蒜絲。吃的時候壹定要有兩張“蛋糕皮”,保證不被豐富的內容弄破。這種酥、甜、醇、美的食物,普通人就夠了。
閩東:黑米
關於清明飲食習俗,不能不提畬族的“黑米”,因為閩東是畬族的聚居地。每年三月初三,畬族家家戶戶都會煮“黑米”,贈送給漢族的親朋好友。久而久之,當地漢族也有清明節吃“黑米”的習俗。特別是在苦榮縣,人們每年都要祭祀“黑米”,這表明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各民族和睦相處的大家庭。
據畬族民間傳說,唐朝二年,畬族英雄雷萬興率畬族軍隊與官兵作戰,被圍困在深山裏,正值嚴冬。畬軍只好摘稗子充饑,於是雷萬興在農歷三月初三帶領眾人下山,沖出重圍。從此,每到“三月三”,雷萬興總要召集戰士們擺酒席,慶祝突破勝利。他還命令畬軍的士兵把黑稗的葉子撿回來,讓軍廚做“黑稗飯”,讓全軍飽餐壹頓以示紀念。這種“黑米”的制作方法並不復雜。將黑米挑好的葉子洗凈,放入清水中煮沸,撈出葉子。然後,把糯米泡在黑米湯裏9個小時,撈出來,放在煮飯的籠子裏,熟了就可以吃了。做出來的“黑糯米”,單從外觀上看不是很漂亮,顏色比較深,但是米香味和普通糯米不壹樣。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畬族人從3月3日開始,每年都要蒸“黑米”,這也成了畬族的習俗。在閩東,她和漢族人民生活在壹起,人們世世代代友好相處,經常結婚,所以吃“黑米”成為閩東各民族共有的清明食品習俗。
福州:波波波波
清明節是福州壹個重要的民間節日。清明節是每年春分後的15天。清明節當天或前後,家家戶戶都去郊外踏青,上山祭祖掃墓。也就是給祖先的墳墓除草培土,有的人會在墳墓旁邊種壹棵常綠的松柏或其他樹。掃墓的最後壹道程序是壓紙,就是在墓頭上壓壹些錢紙,表示這個墓已經被後人掃了,或者向路人表示這裏有後輩長眠。墳前貼上錢紙,表示有後人來掃。
掃墓結束後,壹定要把松枝折斷,放在屋前,向人們表明我們家已經履行了給祖先掃墓祭祀的責任。掃墓的供品並不復雜,只有清淡的糕點、豆腐和糕點,但有壹種主要風味是絕對不可或缺的,那就是福州特有的“博郭波”,又稱“清明鍋”。是福州獨有的清明節祭品。它是用菠菜(南方生長的壹種野菜,可食用,味甘,性涼,搗爛成青綠色的汁)榨成汁,滲入米漿,揉成殼,用棗泥、豆沙、蘿蔔絲作餡。形狀比較簡單,菠菜的青綠色給了春天的菠菜壹種綠色。
清明節前後,福州家家戶戶都要做菠菜包子。現在,街上的“米氏”店也賣很多菠菜包子。
浙江湖州:粽子清明螺
在浙江湖州,清明節家家包粽子,既可作為掃墓祭品,也可作為徒步旅行的幹糧。俗話說:“清明粽子實。”清明前後,螺螄肥壯。俗話說:“清明蝸牛,壹只鵝。”農民有清明吃螺螄的習慣。在這壹天,他們用針挑出蝸牛肉來烹飪,這被稱為“挑青”。吃完後,把蝸牛殼扔在屋頂上。據說屋頂瓦片發出的滾動聲能嚇跑老鼠,有利於清明後養蠶。
在清明節的這壹天,會有俱樂部的酒。同壹個祠堂的人壹起吃飯。沒有祠堂的人通常會和曾祖父家的孫子們壹起吃晚飯。社酒的菜肴主要是魚、豆腐和蔬菜,以及自釀的甜白酒。
北方:棗糕
棗糕又叫“自推餅”。在北方的壹些地方,發酵的谷物被用來制作面團,蒸熟的棗被端上桌。他們還習慣把棗糕做成燕子,用柳條串起來掛在門上,涼著吃,以紀念介子推名利的高尚品質。
介子推,又稱介子推,介子推。他跟隨他的兒子重耳(後來的晉文公)流亡國外。文公回國後,賞賜了追隨者。介休沒有得到獎賞,而是隨母親隱居在綿山(即山西省介休縣東南的介山)。後來文公想給他官銜,他拒絕了。文公無奈,只好放了火燒山。他想把他逼出來,沒想到,在山裏把母子倆燒死了。後來由於寒食和清明的聯系,逐漸融合成壹個節日,但節前蒸“推包子”的習俗壹直流傳在陜北的榆林、延安等地。
“子推磨”,又名老莫磨,類似於古代武將的頭盔,重約250-500克。雞蛋或者紅棗包在裏面,上面有頂。頂部覆蓋著鮮花。花棉是壹個面團成型的包子,形狀有燕子、蠕蟲、蛇、兔子或文房四寶。圓圓的“子推饃”是給男人享用的。已婚婦女吃長條形的“梭子包子”,未婚女孩吃“抓包子”。孩子們有燕子、蛇、兔子和老虎之類的花。《大老虎》是專門給男生看的,也是他們的最愛。父母用梨枝或細麻線串成各種小花,掛在洞頂或窗框旁,讓孩子慢慢欣賞。風幹的面條可以保存到次年的清明節。
做面花是陜北婦女的特產。他們用靈巧的雙手,可以把發酵的白面揉成各種形狀的面花。工具只是梳子、剪刀、錐子、鑷子等日常用品,配件是紅豆、黑豆、花椒、食用色素。蒸出來的面條栩栩如生,特別像藝術珍品,讓人愛不釋手,舍不得壹下子吃下去。
無處不在:紫府
在很多地方,祭祀儀式完成後,會分祭祀食物。祭祀用的食物,過去是用白面蒸,中間夾核桃、棗、豆,外面盤成龍形,龍身中間綁壹個雞蛋,名為“紫符”。需要蒸壹個大大的總“福”來象征家庭團聚和幸福。上墳時,壹般“子夫”是獻給先人的,掃墓後全家共享。
此外,中國北方和南方都有在清明節吃雞蛋、糕點、夾心餅、清明粽子、蒸餅、清明餅、幹粥等營養食品的習俗。